胃里反复隐痛或有灼热感,可能是消化系统在“报警”。现在很多人饮食不规律、压力大,胃黏膜损伤的情况越来越常见。据临床数据,我国消化性溃疡一年的发病率约5.6%,还有三分之一患者一开始没意识到是生病。
胃溃疡是怎么形成的
胃黏膜本身有三层“保护墙”:黏液层、碳酸氢盐屏障和上皮细胞的自我修复能力。如果出现以下问题,就容易形成溃疡:
- 胃酸太多:如果胃酸分泌过多(基础分泌超过12mmol/h,或者受刺激后超过20mmol/h),胃蛋白酶的活性会变高,反而会“消化”自己的黏膜。
- 幽门螺杆菌感染:这种细菌会通过特殊方式释放CagA蛋白,引发炎症,破坏黏膜的保护屏障。
- 修复能力下降:长期压力大的话,胃黏膜的血流量会减少25%到40%,表皮生长因子分泌也会变少,影响黏膜再生修复。
胃溃疡的疼痛有什么特点
胃溃疡的疼痛有几个典型表现:
- 和吃饭有关:吃完饭后1-3小时开始上腹痛,持续1-2小时慢慢缓解。
- 季节性:秋冬季复发率比春季高约27%,这和天冷时胃黏膜血管收缩有关。
- 夜间痛:凌晨1-3点疼醒,可能说明溃疡已经深到黏膜下层了。 据观察,约68%的患者因为疼吃不好,体重下降超过10%。要注意,还有23%的患者没有疼痛,只有贫血或消化不良的症状,容易被忽视。
出现这些症状要赶紧检查
如果有以下组合症状,一定要去做系统检查:
- 腹胀+反酸+吃完饭后胀得慌(对诊断的参考价值高达82%)。
- 嗳气+黑便+体重下降(可能是消化道出血)。
- 胸骨后灼痛+肩背放射痛(要先排除心脏问题)。 特别提醒:45岁以上第一次出现消化不良的人,得胃癌的风险比年轻人高5倍,千万不能大意。
胃溃疡怎么治
治疗要遵循“阶梯式”原则:
- 抑制胃酸:用质子泵抑制剂(PPI)让胃里的pH值保持在4以上的时间每天超过18小时,减少胃酸对黏膜的刺激。
- 保护黏膜:含铋的药物能在溃疡面上形成一层保护膜,具体使用时间要遵医嘱。
- 根除幽门螺杆菌:如果检查出有幽门螺杆菌,要采用四联疗法,具体方案由医生制定。
吃什么对胃好
根据2023版《胃肠疾病营养指南》,饮食要分等级管理:
- 推荐吃:蒸煮的食物(比如南瓜粥)、低脂的蛋白质(比如鸡胸肉)、发酵的面食(比如馒头、面包)。
- 要少吃:咖啡因(每天不超过200mg,大概一杯咖啡的量)、酒精(男性每天不超过25g,相当于一小杯白酒)。
- 绝对不能吃:碳酸饮料、辣椒素超过3000SHU的调料(比如很辣的辣椒)、反式脂肪酸(比如油炸食品里的氢化油)。
这些情况要立刻去医院
如果出现以下情况,别犹豫,马上就医:
- 黑便超过2天(说明出血量可能超过50ml)。
- 原本的疼痛规律突然变了(比如以前是饭后疼,现在变成随时疼,要警惕穿孔)。
- 45岁以上第一次出现消化不良(要排除恶性病变)。 胃镜还是诊断的“金标准”,现在新的电子染色内镜能查出小于5mm的微小病变,不用太担心漏诊。
治好后怎么预防复发
要从五个方面做好预防:
- 管理压力:试试正念训练,能让胃黏膜的血流量增加15%,帮助修复。
- 好好吃饭:每口饭嚼20次,一顿饭吃超过20分钟,别狼吞虎咽。
- 注意用药:吃NSAIDs类药物(比如某些止痛药)时,要搭配胃黏膜保护剂,避免伤胃。
- 规律睡眠:晚上22点到凌晨2点是胃黏膜修复的“黄金时间”,要保证这段时间在睡觉。
- 定期复查:治好后每6-12个月复查幽门螺杆菌,避免再次感染。
消化性溃疡是能防能治的慢性病,只要规范治疗,约90%的患者8-12周就能让胃黏膜愈合。如果一直有上腹部不舒服,一定要早去医院,制定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案,别拖着变成大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