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出血和胃糜烂虽然症状常重叠,但本质上是两种不同的病理状态。胃出血是消化道血管破裂导致血液外渗,可能来自胃壁深层血管的问题;胃糜烂则是胃黏膜表层上皮细胞被破坏,病变没超过黏膜肌层。2022年《胃肠病学杂志》的研究显示,43%的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并没有伴随黏膜糜烂,而38%的慢性胃糜烂患者从来没出过血,说明两者是不同的病理过程。
病因机制的差异化表现
胃出血的主要致病因素
胃出血常见的原因有三类:结构性病变,比如胃溃疡是常见原因,溃疡侵蚀血管壁就会导致明显出血,占消化道出血病例的25%-30%;血管异常,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大多是门脉高压引起的,肝硬化患者每年发生这种出血的概率有15%-20%;还有急性应激反应,严重创伤或感染后的72小时内,胃黏膜的防御功能会崩溃,引发出血性胃炎。
胃糜烂的致病路径
胃糜烂的致病原因主要是这几个:药物影响,非甾体抗炎药会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削弱胃黏膜的保护屏障;微生物感染,幽门螺杆菌会释放毒素引起黏膜炎症,感染率越高,胃糜烂的检出率也越高;物理刺激,如果每周喝酒超过100克,乙醇导致黏膜损伤的风险会明显上升。
病理生理的相互作用
胃出血和胃糜烂还可能互相影响。比如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时,急性血容量下降会导致黏膜缺血损伤,看起来黏膜好像正常,其实是假性的;而慢性胃糜烂患者因为黏膜微血管增生,有些反而出血风险更低。2023年欧洲消化内镜学会的研究证实了几个点:胃溃疡出血的患者中,只有29%合并胃糜烂;急性胃黏膜病变患者72小时内糜烂发生率高达81%,但明显出血的只有14%;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得胃糜烂的风险是出血风险的3.2倍。
临床诊疗要点
急性期处理原则
急性期处理要注意这几点:体位管理,保持左侧卧位能降低呕吐物误吸的风险;禁食要求,出血后4-6小时内要禁食禁水,方便之后做内镜检查;病情监测,要记好呕血或黑便的时间、颜色和伴随的症状,还要动态监测血红蛋白,这很关键。
禁忌操作警示
还有一些禁忌要注意:不要自己吃止血药,可能会掩盖还在出血的情况;别用热敷腹部,局部温度升高会让血管更扩张,加重出血;少变动体位,剧烈活动可能引发再次出血。
二级预防策略
二级预防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药物调整,长期用非甾体抗炎药的人,要联合用质子泵抑制剂;生活方式干预,把每周喝酒量控制在100克以内,能让黏膜损伤的风险降低4.6倍;应激管理,用正念疗法调节皮质醇水平,保持胃酸分泌平衡;膳食优化,把每天的食盐量从12克降到5克,能降低28%的胃黏膜萎缩风险。
总的来说,胃出血和胃糜烂虽然症状有重叠,但本质是两种不同的胃部问题,从病理基础、致病原因到诊疗方式都有区别。无论是急性期的正确应对,还是日常的预防管理,都需要根据两者的特点来做。了解这些知识,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保护胃健康,减少严重问题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