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型感冒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同时影响肠胃和呼吸道的感冒类型,据临床数据,它占急性胃肠炎病例的35%-40%,而且有明显的季节性高发特点。这种病同时有肠胃和呼吸道两种症状,容易被误诊误治,学会科学应对方法,能帮着缩短病程。
病毒怎么传播?为啥会发病?
主要是柯萨奇病毒A组、埃可病毒这类肠道病毒在作怪,传播途径有两种:一是吃了或摸了被病毒污染的东西(粪-口途径),二是吸入咳嗽、打喷嚏的飞沫。当身体免疫力下降,比如累着了、突然降温,病毒就会同时在上呼吸道和小肠的上皮细胞里繁殖,引发免疫系统的连锁反应。还有40%的患者会同时感染两种病毒,导致症状更复杂。
会有哪些症状?
典型表现是肠胃+呼吸道双重症状:
- 呼吸道症状:82%的人会鼻塞,76%会流鼻涕,还有低热(37.3-38.5℃),一般不超过3天;
- 消化道症状:85%的人会腹痛,78%会拉水样便(没有黏液或血),恶心呕吐大多在发病头48小时最明显。
症状最严重的时候是感染后的第2-4天,一般5-7天就能好。
吃什么?怎么吃?分阶段来!
根据症状轻重,饮食要分3个阶段调整:
- 急性期(发病0-72小时):
推荐喝米汤(主要是碳水,好消化)、吃烤面包(膳食纤维少,每100g不超过1g)、熟透的香蕉(钾含量高,每100g至少400mg,能补流失的电解质);
一定要喝口服补液盐(用ORS III配方),保证每小时尿量不少于每公斤体重0.5毫升(比如50公斤的人,每小时至少尿25毫升)。 - 缓解期(72小时后):
可以慢慢加蒸南瓜、苹果泥、鸡胸肉熬的清汤;
别喝乳制品和含糖饮料,不然会加重渗透性腹泻。 -
绝对不能吃的东西:
- 高纤维的芹菜、竹笋:会机械性刺激肠道,加重腹泻;
- 高脂的油炸食品、坚果:会延长胃排空时间,让肚子更胀;
- 高渗的浓果汁、碳酸饮料:会吸走肠道里的水分,越喝越渴。
症状轻重怎么判断?按分级处理!
可以用“三级评估法”自己判断:
| 分级 | 要观察的情况 | 该怎么办? |
|---|---|---|
| 轻度 | 偶尔拉肚子(一天不到3次),体温没超过38℃ | 在家护理,调整饮食就行 |
| 中度 | 每天拉3-5次,还有电解质紊乱(比如乏力、腿软),一直低热 | 去门诊补补液,继续监测症状 |
| 重度 | 拉血便、意识不清,或者每小时尿量少于每公斤体重0.3毫升(比如50公斤的人,每小时尿不到15毫升) | 赶紧送医院! |
除了吃,还要注意这些!
- 环境消毒:用1000mg/L的含氯消毒液擦碰过的污染表面(比如呕吐物、粪便污染的地方),餐具要煮15分钟以上消毒;
- 休息够:每天睡够7小时以上,体温超过38.5℃时用温水擦浴降温,每2小时测一次腋温;
- 康复后别急着“补”:症状消失后,还要吃48小时的低渣食物(比如软面条、蒸蛋),再慢慢恢复正常饮食,避免突然吃难消化的东西。
怎么预防?做好这3点,降低60%风险!
- 手要洗对:一定要用七步洗手法洗手,搓够20秒以上,处理食物前再消个毒;
- 吃对营养:每天吃够维生素A(比如动物肝脏、胡萝卜)和锌(比如牡蛎、瘦肉),能增强免疫力;
- 环境要通风:每天开窗通风3次,每次至少30分钟,经常摸的地方(比如门把手、开关)每天消2次毒。
最后要记住“3-5-7”原则:症状3天没缓解就去看医生,吃药别超过5天(别自己乱加量),好了之后1周内别做剧烈运动。其实只要做好症状监测和分阶段干预,就能有效控制病情,帮身体快点恢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