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突然又发冷发抖(寒战)又恶心想吐时,很可能是胃肠型感冒在“搞事情”。像柯萨奇病毒这类病原体,会走“双路线”侵害身体——一边侵犯呼吸道的上皮细胞,一边“盯上”肠道黏膜。这种“双重感染”会打乱体温调节的“中枢指挥”,还让肠胃蠕动乱了节奏,所以才会同时出现发冷发抖、恶心呕吐的典型症状。
病毒为啥能引发“双重难受”?看这3步
病毒让身体出现复合症状,主要是3个关键环节在起作用:
- 打乱体温调节中心:病毒产生的毒素会影响下丘脑(管体温的“司令部”),导致身体不由自主发抖;
- 让肠胃“乱蠕动”:肠道被感染后,肠胃的平滑肌收缩没了规律,自然就会恶心想吐;
- 免疫系统的“应急反应”:感染急性期,免疫系统会释放一些细胞因子,这些物质既会消耗身体能量让人觉得冷,又会刺激“呕吐中枢”让人想吐。
研究发现,这类病毒有个“本事”——能“黏住”呼吸道和消化道上皮细胞上的一种特殊受体(ACE2),所以能同时感染两个部位,这就是为啥会又冷又吐的原因。
这些环境和习惯,会让你更容易“中招”
有些日常因素会悄悄增加感染风险,得注意:
- 温差太大:室内外温差超过7℃时,鼻子里的黏膜血管会收缩,局部抵抗力变弱,病毒更容易钻空子;
- 环境太干:空气湿度低于40%时,病毒在空气中的存活时间会明显变长;
- 免疫力“掉链子”:连续熬夜会让唾液里的IgA抗体减少——这可是黏膜的“保护盾”,少了之后抵抗力就弱了。
还有个要重点记的:病毒在塑料表面能活9天!像手机、遥控器、键盘这些常用的电子设备或塑料物品,一定要定期消毒。
怎么判断是不是胃肠型感冒?看这3点
要准确认出胃肠型感冒,得抓住这些特征:
- 核心症状要凑齐:突然发冷发抖+恶心想吐,常带着轻度的、不是水样的腹泻(比如大便有点稀,但不是像水一样);
- 病程有规律:症状一般在3天(72小时)内最严重,会时好时坏;
- 体温不“高烧”:体温大多在37.5-38.5℃之间,不会一直烧到39℃以上。
如果出现持续高烧(超过39℃)或者呕吐物里有血,可能是合并了细菌感染,得赶紧去医院。
又冷又吐怎么办?这样护理最管用
针对这两个症状,咱们可以试试这些护理方法:
- 调对环境温度:房间保持24-26℃,如果觉得冷,可以用可调温的电热毯帮忙维持体表温度,别冻着;
- 补水要“少量多次”:呕吐容易脱水,要喝含电解质的液体(比如淡盐水、补液盐),每次少喝点,多喝几次,避免喝太多又吐;
- 饮食慢慢来:先从流质食物(比如米汤、藕粉)开始,慢慢过渡到半流质(比如粥、软面条),每天多吃点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比如香蕉、燕麦),帮肠胃恢复;
- 补充能量别忘:分次吃点碳水化合物(比如面包、馒头),每天至少吃够120克,保证身体的基础能量需求。
临床观察发现,要是在症状刚出现24小时内就做好这些护理,能有效缩短病程。护理期间得盯着症状变化,如果持续超过5天还没好,或者又出现新问题(比如肚子痛得厉害),一定要及时去医院。
不想“中招”?做好这3层防护
预防胃肠型感冒,得搭好“三级防护墙”:
- 个人卫生要到位:用含酒精的洗手液洗手,重点洗指甲缝、手掌虎口这些容易藏脏东西的地方;
- 环境消毒别偷懒:定期用稀释的漂白水(1份漂白水加50份水)擦常碰的表面(比如门把手、开关、桌面);
- 营养补充要“遵医嘱”:可以在医生指导下补点维生素C(每天100毫克)和锌(每天15毫克),但别自己长期吃,得先让医生评估。
总的来说,胃肠型感冒引起的寒战、恶心呕吐虽然难受,但只要早识别、规范护理,大多能慢慢好转。平时做好手卫生、调整环境温度湿度、合理补充营养,能降低感染风险。如果症状加重或持续不好,一定要及时就医,别硬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