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核心问题是体内尿酸水平升高,主要表现为关节突然红肿、发热、剧烈疼痛,给患者带来明显不适。应对痛风需分“急性发作期快速缓解”和“慢性期长期控制”两个关键阶段,结合生活方式调整与定期监测,才能有效减少发作、预防并发症。
急性发作期:快速缓解症状是关键
痛风突然发作时,关节又红又肿又痛,要记住“三早原则”——早期制动(疼痛的关节别受力,比如脚痛就少走路、多休息)、早期治疗(症状出现24小时内尽快就医,越早干预疼痛缓解越快)、早期干预(可以用凉毛巾轻敷局部,但别揉按或做剧烈推拿)。
中医外治法也能辅助缓解:比如用芒硝外敷减轻局部炎症,或中药熏洗促进血液循环。另外,一定要多喝水,每天至少喝2000ml温水,帮助尿酸通过尿液排出。
慢性期:建立“查尿酸、控尿酸、稳尿酸”的闭环管理
痛风不疼的时候更要重视长期控制,核心是让尿酸“达标并维持”:普通患者要把尿酸控制在360μmol/L以下,有肾结石的患者需更低(300μmol/L以下);达标后还要坚持6-12个月,避免反弹。
生活方式调整是基础:吃“DASH饮食”(多吃蔬果、全谷物、低脂奶,少盐少糖),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比如快走、打太极),把体重指数(BMI)控制在24以下(比如身高1.7米,体重别超过73公斤)。
老年痛风患者:注意药物与运动安全
老年朋友常伴随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需特别留意:每3个月查一次肾功能(eGFR),方便医生调整药物剂量;运动选水中行走、慢走这类对关节冲击小的方式,别跑跳;吃降压药时要问医生,是否会与降尿酸药相互影响;维生素C每天别超过500mg,避免过量。如果出现脚肿,可以穿15-20mmHg的渐进式压力袜,晚上把脚垫高;用冷冻疗法缓解疼痛时,每次别超过15分钟,防止冻伤。
饮食:选对食物帮尿酸“降下来”
饮食干预能让尿酸降低10%-15%,关键是“吃对”:每天吃200g低嘌呤蔬菜(比如西兰花、樱桃萝卜),用橄榄油代替动物油脂(如猪油、牛油);优质蛋白选低脂牛奶、酸奶,避免动物内脏(肝、肾)、浓肉汤(骨头汤、鸡汤熬得黏稠的)、果糖饮料(甜奶茶、碳酸饮料)及酒精(尤其是啤酒、白酒)。
缓解期运动:循序渐进,避免过度
急性发作后1-2周,先做关节活动度训练(比如慢慢弯脚趾、转脚踝,每天3次,每次5分钟);疼痛完全缓解后,加弹力带抗阻训练(比如用弹力带拉手指、勾脚);病情稳定后,选游泳、骑自行车这类有氧运动,心率控制在(220-年龄)×60%-70%(比如30岁,心率保持在114-133次/分钟)。最好在专业指导下制定方案,规律运动能让发作频率降低40%,但别累着——过度疲劳反而会诱发发作。
警惕心血管并发症:痛风患者风险高2.5倍
痛风患者得心血管病的风险是普通人的2.5倍,要做好多维度防控:定期测血压、血糖、血脂,每年查尿微量白蛋白(看肾脏有没有早期损伤),50岁以上患者每半年做一次心电图;降尿酸药要从小剂量开始,逐步加量;用碳酸氢钠碱化尿液时,要定期查电解质(比如血钾、血钠),避免失衡。
痛风虽然容易反复,但并不是“不治之症”。只要急性发作时快速缓解症状,慢性期坚持控尿酸、调饮食、做运动,老年患者注意药物与运动安全,同时防控心血管并发症,就能有效减少发作次数、提高生活质量。关键是要“长期管、科学管”,把健康习惯融入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