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吃进去的食物带有致病微生物或毒素时,我们的身体会立刻启动“保护机制”,先从消化道开始“反击”。胃会先剧烈收缩,让人感到恶心、想呕吐——这是身体在努力排出有害物质的生理性反应。同时胃排空速度加快,肚子会一阵一阵地疼,可能是闷痛、绞痛,甚至像刀割一样。接下来肠道也会受影响,出现腹泻,典型的是水样便,一天可能拉5-10次,严重时还会有黏液或脓血。
发病急性期,大概70%的人会伴随全身反应,比如发烧,体温一般在38-39℃。要注意的是,老人和孩子因为身体调节能力弱,症状可能不“典型”。比如65岁以上的人,体液调节能力比年轻人差40%左右,更容易早早就出现“缺水”的信号。
频繁呕吐和腹泻会让身体大量丢失水分和电解质。当丢失的体液超过体重的5%,脱水就会很明显:早期可能觉得嘴唇干、尿变少、皮肤捏起来弹回去慢;如果电解质紊乱加重,还会出现肌肉抽筋、心跳不正常的情况。平时可以用“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来判断循环状态——捏一下手指尖的皮肤,正常情况下放开2秒内会恢复。
家庭护理要遵循这几个原则
- 先补液体:优先用口服补液盐(ORS),它的电解质配比符合国际标准。如果没有,应急可以自己调:500毫升温水加1.25克氯化钠(大概半啤酒盖的量)和11.25克葡萄糖(大概两小勺),但一定要注意浓度,别太咸或太甜。
- 慢慢恢复饮食:急性期先禁食2-4小时,等症状缓解后再逐步吃东西。推荐吃“BRAT”饮食——香蕉、米饭、苹果泥、吐司,这些食物低纤维、好消化,能帮着维持肠道屏障功能。
- 密切观察症状:要记清楚呕吐和腹泻的次数、体温变化,还有有没有其他不舒服。尤其要注意精神状态(比如是不是烦躁、迷糊)、尿量多少这些关键信号。
出现这些情况要立刻就医
- 持续高烧超过39℃,或者体温低于36℃;
- 严重脱水(眼窝深陷、几乎没尿甚至无尿);
- 呕吐物里有血或者像咖啡渣一样的东西;
- 精神状态改变(比如烦躁不安、意识模糊);
- 特殊人群(婴幼儿、孕妇、免疫力低的人)症状越来越重。
有些病原体感染可能引发严重并发症,比如感染产志贺毒素的大肠杆菌,可能在发病3-5天后出现溶血性尿毒症的迹象。所以就算症状缓解了,也得再观察72小时以上才放心。
预防要从处理食物的每一步做起
- 生熟分开:生肉、生蔬菜和熟食物要分开放、分开切,避免交叉污染;
- 彻底做熟:食物中心温度要达到75℃以上,保持15秒;
- 冷藏得当:熟的食物要放在5℃以下的冰箱里,而且冷藏时间别超过2小时;
- 现做现吃:夏天的高危食物(比如海鲜、凉拌菜)要当天做当天吃;
- 疑污即弃:觉得食物可能变质了,别犹豫,直接扔掉。
还要特别提醒:有些耐热的致病菌(比如副溶血性弧菌)会产生耐高温的毒素,就算常规加热也杀不死。所以食物储存比单纯加热更重要。如果一直拉肚子或者伴随全身不舒服(比如发烧、乏力),要及时去医院做病原学检测,明确病因。
总的来说,吃坏东西后,身体的呕吐、腹泻是“自我保护”的反应,但要警惕脱水和并发症的风险。家庭护理的重点是补液和调整饮食,出现危险信号要立刻就医。最有效的办法还是“防患于未然”——处理食物时守好“生熟分开、彻底加热、正确储存”的原则,才能真正避免“病从口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