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胃痛的病理机制解析
如果夜里突然出现像刀割一样的上腹痛,得小心是不是十二指肠溃疡——这是很常见的消化道疾病,全球很多人都有。主要和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吃布洛芬这类非甾体抗炎药有关。因为溃疡长的位置特殊,所以症状也有明显特点。
疼痛发生的三大病理基础
1. 胃酸侵蚀的化学作用
溃疡面接触胃酸时,胃酸里的氢离子会一直腐蚀创面。吃完东西胃酸分泌多了,可能更疼,所以会出现“吃完缓解一会儿,过2-3小时又疼”的规律,这种烧灼感是消化性溃疡的典型症状。
2. 神经传导的异常信号
溃疡的炎症会刺激内脏神经,疼痛信号通过脊髓传到大脑。但内脏神经定位不太准,明明溃疡可能在右边,患者却觉得上腹部正中间疼,得靠检查才能确定。
3. 并发症的警示信号
如果溃疡破穿肠壁,胃里的东西漏到肚子里,会引发化学性腹膜炎。60岁以上的人更容易出现急性穿孔,得马上送医——这种情况可能半小时内就会整个肚子剧烈疼。
科学应对的标准化流程
症状监测要点
建议记下来疼的时间规律、多久能好、什么办法能缓解。比如有人连续3周每天凌晨准时疼,然后突然不疼了,这是典型的周期性。还要注意有没有反酸、打嗝这些伴随症状。
应急处理原则
赶紧别吃辣的、酸的等刺激食物,可以少量吃点苏打饼干这类碱性食物——但这只是临时缓解,不能常吃。别自己吃止疼药,不然会掩盖真实病情。
就诊准备清单
去医院前准备好近两周的饮食记录、吃过的药(尤其是阿司匹林、布洛芬这类)、以前的病历。要告诉医生有没有消化道出血过,或者家里人有没有得肿瘤的。
现代诊疗关键技术
病原检测
查幽门螺杆菌常用碳13呼气试验,不用插管,准确率95%,15分钟就能出结果,2022年的指南也推荐这个作为首选。
药物治疗方案
现在有新型的抑酸药比如钾离子竞争性酸阻滞剂(P-CAB),缓解症状很快;传统的质子泵抑制剂也还在用,具体吃什么得听医生的。
黏膜保护策略
像胶体果胶铋这类黏膜保护剂,和抗生素一起用,既能隔离胃酸,又能抑制病菌。但疗程要控制在8周内,不然铋剂会在体内攒太多。
日常管理认知误区
- 牛奶疗法:别信“喝牛奶能治溃疡”——牛奶会促进胃酸分泌,反而可能更疼
- 辣椒禁忌:不是所有人都不能吃辣椒——辣椒素能不能刺激黏膜再生,每个人不一样
- 铋剂使用:含铋的药要严格按疗程吃,不能久用
- 症状停药:别觉得不疼了就停药——根除治疗得吃够时间,不然容易复发
- 复查忽视:别忽视复查——定期检查能看看溃疡有没有长好
临床数据显示,规范治疗的话,90%的患者3个月内能完全好。但要注意,45岁以上第一次得溃疡的人,得小心是不是肿瘤,第一次确诊时最好做个病理检查。不管是谁,上腹痛持续超过2周都要重视,赶紧去做胃镜等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