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治龋齿时,对“要不要拔牙”常有误解——现代牙科其实一直主张“能留就留”,但如果牙齿坏到一定程度,也得理性考虑拔掉的必要性。结合2022-2024年的口腔医学研究,有5类情况需要重点关注:
1. 牙冠崩解剩不到1/3的残根
如果龋齿把牙冠蛀得只剩不到1/3(变成残根),同时周围的牙周组织也吸收得厉害,就算想修,传统方法也很难稳住。研究发现,这种残根继续发炎的概率高达78%,还可能引发颌骨里长囊肿。这时候拔掉后马上种牙,长期效果比勉强保留好,但得先看牙槽骨条件再定修复方案。
2. 根管治疗反复失败(超过3次)的顽固感染牙
如果根尖周炎做了3次规范的根管治疗,还是反复流脓、咬东西疼,说明可能有复杂的牙根结构问题,或者细菌形成了“生物膜”很难清除。2024年欧洲口腔学会的指南提到,继续治可能会破坏旁边的牙槽骨,及时拔掉能控制感染扩散,也能减少治疗成本。
3. 儿童乳牙根尖病变影响恒牙发育
6-12岁的孩子,如果乳牙蛀牙引发了根尖肉芽肿,而且松动很厉害(Ⅲ度松动),同时对应的恒牙牙根已经长了2/3,就得考虑拔掉乳牙。但如果恒牙牙根还没长到一半,还是优先保乳牙,避免影响以后的咬合发育。
4. 正畸需要拔除的病灶龋齿
做正畸设计时,有些位置不对的龋齿会影响牙弓的整齐。通过三维影像检查发现,拔掉这些有问题的牙,能让正畸的力更合理,疗程大概缩短20%。这得结合牙槽骨密度、旁边牙齿的倾斜度等,找牙科多个科室一起商量。
5. 全身系统性疾病患者的感染预防
免疫力比较弱的人,比如糖尿病患者、刚做过心血管手术的人,对牙源性感染的清除能力差。如果龋齿有引发间隙感染或菌血症的风险,哪怕局部症状不严重,也得提前处理。
现在牙科技术进步,让很多原本要拔的牙有了保留机会:比如显微根管治疗能把根管清洁率提高到98%;CAD/CAM嵌体技术可以精准修复牙体缺损;骨增量技术还能扩大种植牙的适用范围。临床数据显示,综合用这些技术,约35%原本要拔的牙能留下来。
具体要不要拔,得做系统检查:一般要拍锥形束CT(CBCT)看三维结构,评估牙根吸收、根周膜宽度、骨吸收量等12项指标,再结合牙髓活力测试、咬合力分析,制定适合每个人的方案。建议大家别自己瞎判断,赶紧找专科医生评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