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意外就像大脑突然“断电”——当大脑供血出问题时,每分钟可能有190万个神经元受损,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脑卒中”。它正以每年8.7%的速度盯上中老年人,学会科学防护,能帮我们提前筑起“防线”。
三招快速识别脑卒中
美国心脏协会推荐的“112”识别法,比传统方法更简单好记,照着做就能快速判断:
- 看笑容:让患者露齿笑,若两边脸不对称、嘴角歪向一边,可能是大脑控制面部的神经出了问题;
- 抬胳膊:让患者闭着眼平举双臂10秒,要是一边胳膊不自觉往下掉,得警惕肢体协调障碍;
- 说句话:让他重复一句简单的话(比如“今天吃了米饭”),如果说得含糊、词序乱,可能是大脑语言区受伤了。
饮食防卒中,记住5个要点
研究显示,70%的卒中风险能通过饮食干预降低,日常这么吃更安全:
- 控制热量:试试“334”吃饭法——早餐3成饱、午餐3成饱、晚餐4成饱,饭前喝200毫升温水,能帮着稳餐后血糖;超重的人可以每周选3天轻断食,当天吃500-600大卡(大概是平时的1/3量)。
- 少吃盐:每天吃盐别超过5克(包括酱油、咸菜里的“隐形盐”),可以换成含钾的代盐;坚持低盐6个月,卒中复发风险能降23%。
- 调整脂肪:用植物固醇代替10%的动物脂肪(比如用橄榄油换黄油),每周吃2次深海鱼(比如三文鱼、鳕鱼),里面的ω-3脂肪酸能护血管;反式脂肪(蛋糕、炸鸡里常见)要少吃,每天别超过总热量的1%。
- 多吃“彩虹蔬果”:每天吃5种颜色的蔬菜水果(比如红番茄、绿西兰花、紫蓝莓),总量超过300克,能帮着抗氧化、清血管。
- 平衡蛋白:每天吃1个鸡蛋、2两牛奶、一小把豆制品;肾功能正常的人,每周可以多吃3次深海鱼,每次100克左右。
护理脑卒中患者,这些细节要注意
按照《中国脑卒中护理指南》,照顾患者可以这么做:
- 躺对姿势:把床头抬高15-30度,能帮大脑回血;每2小时翻一次身,翻的时候沿着身体轴线慢慢动,别让头转得太厉害。
- 练习吞咽:用冰棒轻轻刺激喉咙周围,练习吞咽反射,每次不超过20分钟;吃完饭后半躺着45分钟,防止呛咳。
- 调节心情:试试正念冥想,每天15分钟,能缓解抑郁情绪(比吃药还管用)。
- 早做康复:等血压、心跳稳定24-48小时后,就可以开始早期康复——从床上坐起来开始,慢慢过渡到站起来、走两步,别着急。
黄金3小时,分秒必争救大脑
发现疑似症状,记住“1-2-0”原则,每一步都不能错:
- 赶紧打120:优先找有卒中中心的医院,路上让患者平躺着,别晃到头;
- 记准时间:一定要记住症状开始的时间(比如“早上8点突然歪嘴”),还有最后一次“正常”的时间(比如“7点半还能自己喝水”)——这对医生决定治疗方案特别重要;
- 到院走绿色通道:到医院后提醒医生“走卒中绿色通道”,争取25分钟内做完头颅CT血管造影——早一步检查,早一步救大脑。
预防脑卒中要“多管齐下”,从日常吃饭、护理到应急处理,每一环都不能少。都说“时间就是大脑”,早识别、早干预,能大大降低瘫痪、失语的风险。中老年人最好每年查一次脑血管功能,把风险“拦在门外”——毕竟,防住了卒中,就是守住了晚年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