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女性都经历过经期的肚子痛,现代医学把这种痛经分成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痛经最常见,占青春期女性痛经的70%-90%,主要是前列腺素分泌过多导致子宫收缩太强烈;继发性痛经则和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症这些器官本身的病变有关,占育龄期女性的10%-20%。中医认为,痛经的根本是气血运行不通顺——要么是气血亏虚“养不起”(不荣则痛),要么是寒凝血瘀“堵在那”(不通则痛),两者共同导致了疼痛。
现在的生活习惯让寒邪更容易找上女性:喝冰饮、吹空调、穿紧身衣都可能诱发痛经。寒邪入侵主要有三个途径:冰饮会让血管收缩,经期碰冷水容易增加感染风险,紧身下装会压迫血管影响供血。有研究发现,长时间待在26℃的空调房里,子宫动脉的血流速度会降低15%-20%。
针对痛经,其实可以试试综合调理:
一、物理调节方案
- 热疗:用温度可控的热敷工具敷肚子,保持40-42℃恒温,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子宫收缩痛。
- 温水足浴:经期第2-3天用38-40℃的温水泡脚,每次15-20分钟,能促进血液循环、温暖身体。
- 体位调整:试试“膝胸卧位”——趴在床上,膝盖弯成90度,胸部贴床,每次10-15分钟,能帮助经血引流,减轻胀痛感。
二、心理调节策略
- 呼吸训练:每天做3-5次深慢呼吸——慢慢吸气4秒,屏住呼吸7秒,再呼气8秒,能放松肌肉、缓解紧张性疼痛。
- 情绪管理:规律作息、调整环境(比如放点轻音乐)能稳定情绪,研究显示焦虑指数降低后,疼痛可缓解32%。
- 记月经日记:把每个月的月经时间、疼痛程度写下来,客观评估疼痛强度,减少“怕痛”的预期焦虑。
三、代谢调节措施
- 适度运动:每天做10分钟舒缓运动,比如猫式伸展(跪在地上,手撑床面,抬头塌腰再低头弓背),能提升子宫动脉血流速度23%,让供血更顺畅。
- 补对营养:多吃含铁的食物(比如瘦肉、动物肝脏、菠菜),搭配维生素C(橙子、猕猴桃)促进吸收,改善子宫的供氧情况。
- 调整饮食:多吃膳食纤维(燕麦、红薯、蔬菜),保持大便通畅,能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原料——这种物质多了会加重子宫收缩。
四、症状监测与预警
如果疼痛越来越剧烈,或出现晕厥、肚子剧痛到无法忍受的情况,一定要及时就医。可以用0-10分的VAS疼痛量表给自己打分:若连续3个月经周期评分都超过7分,或伴随月经周期改变(比如量突然变多/变少、经期延长),需做盆腔影像学检查(如B超)。
日常护理也要注意:选透气性好的卫生用品,保持局部清洁干燥;经期别做剧烈运动(如跑步、跳绳)或搬重物,保证充足睡眠。有研究显示,85%的原发性痛经患者通过综合调理能明显好转,但要是疼痛持续加重,得警惕继发性痛经的信号——那可能是器官病变的提醒。
疼痛是身体发出的“病理警报”,应对痛经需要结合传统医学与现代科学。如果自我调理一段时间没效果,一定要及时找医生帮忙,做全面评估再针对性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