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健康和全身健康关系密切,定期自己检查口腔能帮着早点发现问题。有研究说,规范的口腔筛查能明显提高口腔癌的早期诊断率。要是出现下面这些异常情况,得赶紧去医院查一查:
识别五大早期信号
1. 溃疡持续不愈合
普通口腔溃疡一般7到10天就能自己好,如果溃疡超过2周还没好,或者边缘鼓起来、底部摸着硬邦邦的,得小心是不是癌性病变。还有些患者会觉得局部麻木或者压着疼,这可能是病变侵犯到神经了。
2. 黏膜颜色异常改变
正常口腔黏膜是均匀的粉红色,要是出现这些变化得注意:比如表面粗糙、擦不掉的白色斑块;边界不清楚的红色充血斑点;短时间内颜色快速变深的黑色素斑。这些都可能是癌前病变,有数据说这类人的癌变风险比普通人高5到8倍。
3. 口腔肿块影响功能
肿瘤长大可能会影响正常功能:比如舌头动不了导致说话不清楚;颌骨有问题让牙齿突然松动;咽喉部有肿块影响吃饭吞咽。就像机器坏了影响运转一样,口腔里的肿块会打乱正常的生理功能。
4. 张口受限
正常张嘴能塞进三根手指,要是慢慢变得张不开嘴了,可能是咀嚼的肌肉或者关节受影响了。有些患者还会觉得下颌骨那疼,得做影像学检查看看病变范围。
5. 颈部淋巴结肿大
大概60%的口腔癌患者第一次看病时,已经有颈部淋巴结转移了。要是摸到脖子上有不疼的肿块,摸着硬、还动不了,得小心是肿瘤转移了。
筛查技术进展
现在有个新型的荧光检查技术,用蓝光激发口腔组织自己的荧光,能发现肉眼看不见的早期病变。健康组织会发出均匀的荧光,有问题的地方就会变成暗区。这个技术不用开刀、速度快,适合高危人群定期监测。
综合防治策略
优化饮食结构
- 每天要吃够蔬菜,像西兰花这类十字花科蔬菜可以多吃点;
- 多吃水果,比如猕猴桃这种含维生素C多的;
- 少吃腌制食品,别吃太烫的东西。
调整生活习惯
- 戒烟戒酒,特别是别喝度数高的酒;
- 打HPV疫苗,重点防16和18型病毒;
- 赶紧处理尖锐的牙尖这些老刺激口腔的问题。
规范口腔保健
- 每天用软毛牙刷刷牙,用牙线清牙缝;
- 定期去洗牙,把牙结石清掉;
- 每半年到一年去口腔科做次检查。
就诊检查流程
要是发现可疑症状,医生一般会做这些检查:
- 组织病理学检查:取一点组织做活检,明确诊断;
- 影像学检查:用CT或者MRI看看肿瘤的边界和侵犯范围;
- 摸脖子淋巴结:判断有没有转移。
有数据说,早期口腔癌患者经过规范治疗,5年生存率能达到80%以上。治疗一般是手术加上精准放疗,有些还会用靶向或者免疫治疗。治疗后得定期复查,防止复发或者再长新的肿瘤。
口腔是消化道和呼吸道的入口,它的健康直接影响全身功能。建议把口腔检查加到每年的体检里,通过定期筛查预防疾病。保持好的生活习惯,再加上科学的健康管理,是降低口腔癌风险的关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