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角炎是生活里常见的小毛病,不少人都有过嘴角发红、开裂甚至流脓的经历,但很多人不知道,口角炎其实分真菌性和细菌性两种——它们的“凶手”不一样、症状不一样,连处理方法都大不同。今天就帮大家把这两种口角炎“掰扯清楚”,教大家正确应对。
致病元凶大不同
真菌性口角炎的“罪魁祸首”是白色念珠菌——这种菌本来就“住在”我们口腔里,平时安分守己,但一旦遇到免疫力下降(比如长期熬夜、糖尿病血糖没控制好)、唾液分泌减少(像戴义齿的人常遇到)或者长期用抗生素的情况,它就会“趁机作乱”引发感染。而细菌性口角炎则是链球菌、葡萄球菌这类化脓性细菌搞的鬼,往往和营养不良(尤其是缺B族维生素)、爱舔嘴角的坏习惯,或者嘴角皮肤屏障受损(比如干裂破了)有关。
症状表现各有玄机
虽然都是嘴角出问题,但两种口角炎的“模样”差别特别明显:
- 真菌性:嘴角是湿润的红斑,带着细小裂纹,上面还会结一层白色伪膜,像泡发的银耳似的,而且特别痒,甚至会蔓延到鼻翼两侧;
- 细菌性:嘴角红肿得厉害,会流出黄白色脓液,干了之后变成深黄色痂皮,疼得很厉害,严重时连张嘴吃饭、说话都受影响。
要注意的是,如果是两种菌混合感染,得靠医生的专业检查才能准确区分,自己别瞎猜。
治疗方案精准制导
真菌性口角炎需要用抗真菌药物:轻的话可以在嘴角局部涂抗真菌的口腔凝胶;如果情况顽固,得在医生指导下吃口服抗真菌药。细菌性口角炎则要用到抗生素:症状轻的可以涂外用抗生素软膏;要是出现发烧、浑身没力气等全身症状,得遵医嘱吃口服抗生素。
治疗期间还有几个关键注意事项:别舔嘴角——舔嘴角会让皮肤更干、更易感染;可以用生理盐水湿敷嘴角,缓解结痂带来的不适;多补充维生素B2、B6,帮嘴角皮肤修复。不管用什么药,都得听医生的,千万别自己乱买乱用。
预防攻略科学指南
要想远离口角炎,日常做好这3点最关键:
- 维持口腔“生态平衡”:别乱花抗生素,糖尿病患者一定要把血糖控制稳,避免给有害菌“可乘之机”;
- 保护皮肤屏障:寒冷天气里,嘴角涂一层凡士林,预防干裂;
- 补够营养:多吃全谷物、瘦肉、蛋类这些含B族维生素的食物。
还有研究发现,适当补充含锌、铁的复合维生素,能降低口角炎复发的风险。
就医时机要把握
如果遇到这些情况,赶紧去医院找医生:
- 嘴角的症状持续2周以上都没好转;
- 病变范围越扩越大,比如从嘴角蔓延到脸颊;
- 出现发烧、乏力等全身症状。
医生会通过真菌镜检(用氢氧化钾涂片看有没有真菌)、细菌培养等方法确诊,必要时还会排查过敏因素。所有诊断和治疗都得听专业医生的,别自己瞎试偏方。
总之,口角炎虽然是小毛病,但“对号入座”才能好得快——真菌性和细菌性的病因、症状不一样,处理方式也得“精准打击”。平时做好预防,比如不舔嘴角、补够B族维生素、护好嘴角皮肤,能大大减少发作。要是症状严重或者老不好,别拖着,赶紧找医生,专业诊断和治疗才是最靠谱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