嘴唇反复脱皮、干裂刺痛是很多人都遇到过的问题,其中口角炎(发生在唇红缘与皮肤交界处的炎症)占了这类就诊病例的近四成。它的诱因复杂、相互交织,常导致自我调理效果不佳。今天我们结合2023年《皮肤医学年鉴》的最新研究,从发病原因到应对方法系统说说。
多重感染:口角炎的常见“导火索”
口角炎主要有三种感染类型:真菌、细菌和病毒。比如慢性口角炎中,42%是白色念珠菌(一种真菌)引起的,它的菌丝会破坏嘴唇表面的保护层;急性发作的口角炎里,28%是单纯疱疹病毒(HSV-1)导致的,通常会伴随水疱;而链球菌这类细菌感染,大多是先有嘴唇损伤(比如干裂)才趁虚而入的。
要防感染,得注意这些细节:刷牙后要把唇周的牙膏冲干净,不然残留成分会改变嘴角酸碱度;含氟漱口水每天用别超过2次,避免打乱局部菌群平衡。
营养不够:嘴唇修复“动力不足”
维生素B族里的B2(核黄素)、B6(吡哆醇)直接参与黏膜细胞更新——研究发现,血清B2水平低于20nmol/L时,唇部上皮细胞更新速度会慢30%;铁蛋白(反映身体铁储备的指标)低于30ng/mL时,角质层受损风险会翻2倍多。
补营养可以这么做:1. 每天吃50g瘦肉、100g深色蔬菜(比如菠菜、西兰花)和50g全谷物(比如燕麦、糙米);2. 选维生素B复合补充剂时,优先选含磷酸吡哆醛的(这种形式的B6吸收更好);3. 补铁时搭配维生素C,能让吸收率提高3倍。
坏习惯:越“作”越严重的恶性循环
舔唇会陷入“越舔越干”的怪圈——唾液蒸发让唇部失水率增加2.3倍(日本皮肤科协会2022年数据),还会刺激神经末梢,加重不适;咬唇则直接造成物理损伤,让表皮防御功能下降40%。
改习惯要做好这3点:• 选润唇膏看成分:主要基质是凡士林(占比>60%),最好加神经酰胺(修复屏障);• 环境要调整:空调房湿度维持50%-60%,户外活动戴防紫外线口罩;• 清洁要避开:别用含SLS(十二烷基硫酸钠)的产品(比如部分洗面奶、牙膏),会刺激嘴唇。
分级应对:从基础护理到专业治疗
基础护理先做好:- 生理盐水冷敷:每天3-4次,每次10分钟,温度控制在8-12℃(凉而不冰);- 物理防晒:选含氧化锌的产品(SPF30+);- 补充ω-3脂肪酸:每周吃2次深海鱼(比如三文鱼、鳕鱼)。
感染明显需用药:如果出现真菌、细菌或病毒感染,要根据类型选对应的药膏(比如真菌用抗真菌药、细菌用抗菌药),具体需听医生建议,不要自行使用。
这些情况,一定要去医院
有以下表现时,别硬扛:1. 常规护理2周没好转,甚至更严重;2. 嘴角流黄脓、周围皮肤红肿发硬(可能是蜂窝组织炎);3. 疼痛超过4分(0-10分制,4分已影响日常);4. 单侧反复发作超过3次/年。
特殊人群要注意:• 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8.0mmol/L时,感染风险高5倍,需控好血糖;• 孕妇:妊娠中晚期要查血清铁蛋白,预防缺铁;• 免疫抑制者(比如吃免疫抑制剂的人):建议每季度做真菌培养筛查。
嘴唇健康是全身状态的“外在窗口”,要长期缓解口角炎,得靠规范治疗加全面管理。如果自我护理没用,及时去医院做真菌镜检、血清维生素检测等专业评估。从感染、营养、习惯、环境多维度调整,才能真正建立嘴唇的防护屏障,改善生活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