咽喉黏膜是呼吸道的重要屏障,每天要过滤上万升空气,就像一层0.5毫米厚的“保护衣”守护着呼吸健康。但它其实很脆弱——病毒感染、过度用嗓甚至频繁清嗓,都可能让这层“保护衣”受伤。比如频繁清嗓的气流压力能达到15cmH₂O,反而会加重黏膜损伤;充血的黏膜表面毛细血管会扩张,就像皮肤晒伤后的样子。
咽喉出血,多是这三个原因
- 咳出来的“机械伤”
持续干咳会形成“越咳越伤”的恶性循环。临床数据显示,一次剧烈咳嗽能让咽喉压力升到80mmHg,这种压力很容易撑破黏膜下的毛细血管。像老师、主播这类经常用嗓的人,反复的压力变化会更快造成黏膜的微小伤口,增加出血风险。 - 炎症闹的“渗血”
当身体对抗病菌时,免疫细胞会释放组胺、白介素等炎性物质,导致黏膜水肿,血管壁的通透性也会增加——简单说就是血管变“漏”了。实验室研究发现,这些炎性物质还会降低局部凝血功能,让微血管渗血的风险比平时高37%。 - 鼻子“连累”的出血
鼻子和咽喉是紧挨着的“邻居”,用力擤鼻涕时产生的60mmHg压力,可能会弄破鼻咽部的血管。临床数据显示,约30%的“咳血”其实不是咽喉本身出血,而是鼻子出血倒流到咽喉里的。
科学护嗓,帮黏膜“修伤口”
- 调湿度:让黏膜“喝饱水”
空气湿度不够会让黏膜干得“起皮”,纤毛(负责清除异物的“小刷子”)也没法正常工作——当湿度低于30%时,纤毛清除效率会下降一半。建议把室内湿度控制在45%-60%之间,经常接触粉尘、烟雾的人可以戴防护口罩。 - 吃对食:温凉流质最友好
太烫、太硬的食物会刺激受伤的黏膜,尽量选温凉的流质或半流质(比如粥、汤、温牛奶)。实验发现,40℃左右的蜂蜜柚子茶能加快咽喉局部血流速度(提升23%),帮助修复,但要注意别放太多糖。 - 换习惯:别再用力清嗓
如果觉得咽喉有异物感,先试试吞咽动作,或者含一块无糖薄荷糖,代替清嗓。美国嗓音协会推荐的“哈气发声法”(像冬天哈气暖手那样轻轻发声),能有效减少机械性损伤。
这些信号,提示该去医院了
出现以下情况,一定要及时就诊:
- 出血超过3天还没停;
- 一次咳血超过5毫升(大概一口痰的量);
- 声音哑了超过2周;
- 咽东西费劲,或者脖子上有肿大的包块。
特别提醒:慢性咽炎患者要关注长期健康,中老年人最好定期做电子喉镜检查。咽喉是呼吸系统的“大门”,它的异常信号(比如反复出血、长期嘶哑)可别不当回事——早检查才能早解决问题。
咽喉健康关系着呼吸和发声的“基本功”,平时多注意保护,遇到问题及时处理,才能守住这道“呼吸防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