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齿龋洞怎么来的?这样防和治

健康科普 / 身体与疾病2025-11-09 15:30:02 - 阅读时长4分钟 - 1576字
系统解析牙体损伤的病理机制、临床表现及分阶段应对策略,涵盖日常护理技巧、就医判断标准和前沿预防方案,构建科学的口腔健康管理框架。
龋齿牙体损伤牙齿敏感牙菌斑补牙治疗口腔卫生酸性物质预防措施口腔科食物残渣
牙齿龋洞怎么来的?这样防和治

龋病(俗称蛀牙)是口腔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本质是牙齿被口腔细菌“慢慢腐蚀”的过程。要守住牙齿健康,得先搞清楚牙齿防御体系是怎么被攻破的,以及不同阶段该怎么应对。

牙齿是怎么被“腐蚀”的?

牙釉质是牙齿外面那层最硬的“保护壳”,里面96%是像“小晶体”一样的无机物(主要是羟基磷灰石)。但口腔里的pH值一旦降到5.5以下,这些“小晶体”就会开始“溶解”(医学上叫“脱矿”)。
口腔里的致龋菌(比如变形链球菌)会把我们吃的糖变成乳酸,这些乳酸会在牙面的菌斑(粘在牙上的“细菌膜”)下面形成“酸池”,持续腐蚀釉质。一开始,牙面会出现白白的“垩色斑块”(这是脱矿的早期信号);慢慢这些“小晶体”溶解得越来越多,牙釉质里的小孔会连成片;最后突破釉质和里面牙本质的边界,形成看得见的蛀牙洞。

蛀牙不同阶段有什么表现?

蛀牙的进展分“阶梯式”,不同阶段症状不一样:

  • 釉质脱矿期(早期):牙齿碰到冷、热、酸、甜会有点敏感,但把刺激源拿走(比如吐掉酸东西),不舒服马上就消失。
  • 牙本质浅层龋:碰到刺激会有短暂的“刺痛”——因为牙本质里的“小管”(相当于牙齿的“神经通道”)暴露了。
  • 中深层龋:会有持续的“闷痛”,咬东西也不舒服,这时候牙齿里面的牙髓(“牙神经”)已经开始自我保护。
  • 牙本质深层龋(牙髓炎前期):碰到冷热会疼得厉害,还可能牵连到旁边的脸或头,甚至晚上会自己疼醒——这是牙髓炎的典型信号。
    要提醒的是,两颗牙之间的邻面龋,早期可能没感觉,得用探针或拍牙片才能发现。

早期蛀牙怎么“逆转”?

如果只是早期的浅表釉质龋(比如白垩色斑块),不用“钻牙”,可以通过这3点干预:

  • 好好清洁:用改良Bass刷牙法(小幅度画圈刷,重点刷牙龈和牙齿交界的“牙龈沟”),再用牙线或牙间刷清理牙缝;还能用菌斑显示剂(涂在牙上会把没刷干净的菌斑染成颜色)检查清洁效果。
  • 用氟防蛀:每天早晚用含氟牙膏(含氟量1450ppm)刷牙,每周去医院涂一次氟保护漆——氟能帮牙齿“重新长晶体”(再矿化),阻止脱矿。
  • 调整饮食:把甜的、酸的食物集中在吃饭时吃,别没事就吃零食;多吃膳食纤维多的食物(比如蔬菜、水果),能刺激唾液分泌,帮口腔“冲掉”细菌和酸。
    注意:含氟产品得在医生指导下用,避免过量。

什么时候得找牙医治疗?

如果出现这些情况,说明蛀牙已经“突破防线”,得赶紧找牙医:

  • 牙上有看得见的黑褐色蛀牙洞;
  • 用探针能勾住牙上的窝沟(牙齿表面的“小沟沟”);
  • 碰到冷热敏感超过15秒;
  • 晚上自己疼得睡不着觉。
    治疗方案看蛀牙深度:浅龋用“化学+机械”去腐(不用钻太深);中龋分步去掉腐坏组织,保护牙髓;深龋得做间接盖髓术(在牙髓上盖一层保护材料)。修复方法有很多,比如光固化复合树脂直接补洞、CAD/CAM全瓷嵌体(定制牙块补进去)、玻璃离子水门汀垫底再补牙等。

防蛀牙要分“三级”,全面守护

按照WHO的口腔健康指南,防蛀牙得建“三级预防体系”:

  • 一级预防(防发病):2岁以上孩子用含氟牙膏;6-12岁孩子做窝沟封闭(把牙齿表面的“小沟沟”用树脂填起来,不让细菌进去);成人定期做龋活性检测(看看有没有容易蛀牙的风险)。
  • 二级预防(早发现):每6-12个月查一次牙,用激光龋齿检测仪等数字化设备,早发现早期蛀牙。
  • 三级预防(防并发症):如果已经发展成牙髓炎,得及时做根管治疗(抽掉坏死的牙神经,保留牙齿)。
    另外,还能查唾液——看看口腔里的细菌毒力有多强、唾液能不能中和酸,这样就能制定个性化的防蛀方案。

总之,蛀牙不是“突然冒出来”的,而是从“小斑块”到“大牙洞”的缓慢过程。关键是早发现、早干预:平时好好刷牙、用氟防蛀、定期查牙,就能守住牙齿的“防御线”;如果已经有症状,别拖,及时找牙医处理,才能避免越烂越深。

大健康
大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