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腱是人体最粗壮的肌腱,就像连接小腿肌肉和脚后跟的“动力绳”,走路、跑步时要承受4-7倍体重的拉力。如果这根“绳子”因过度使用出现微小撕裂,就会引发炎症反应,也就是常说的跟腱炎。常见诱因包括突然增加运动强度、穿硬底鞋长时间行走、久坐后突然起身活动等。40岁以上人群因肌腱逐渐老化,更容易出现慢性跟腱问题。
急性期(疼痛发作48小时内):先做“RICE急救”
跟腱刚疼的时候,要立刻用“RICE原则”控制症状——
- Rest(休息):停止所有加重疼痛的活动(比如跑步、爬楼梯),必要时用拐杖辅助行走,减少跟腱负担;
- Ice(冰敷):用冰水混合物(冰块加冷水)包裹毛巾敷在跟腱处,每次15分钟,每小时1次,能减轻肿胀和疼痛;
- Compression(加压):用弹力绷带包扎小腿,松紧度以能插入两根手指为宜,避免过紧影响血液循环;
- Elevation(抬高):把患肢抬到超过心脏的高度(比如脚下垫枕头),促进血液回流,缓解肿胀。
急性期用抗炎药要谨慎,建议在医生指导下短期使用,避免掩盖病情进展。此时重点靠物理治疗控制炎症,别盲目用药。
疼痛缓解后:循序渐进做康复训练
等疼痛减轻,就进入关键的康复阶段,核心是“渐进抗阻”——慢慢增加训练强度,不能急:
- 离心收缩训练:站在台阶边缘,单脚踩住台阶,慢慢下蹲让脚后跟低于台阶(感受跟腱拉伸),再起身,每周3次,每次3组;
- 柔韧性恢复:靠墙做弓步,前腿屈膝、后腿伸直,保持20秒/次,重复5次/组,拉伸小腿后侧肌肉;
- 本体感觉训练:站在平衡垫上单脚站立,先睁眼练习,熟练后过渡到闭眼,锻炼脚踝稳定性;
- 功能性恢复:从慢走开始,逐步过渡到变速跑,注意监测运动后疼痛,若加重则退回之前的阶段。
研究证实,采用这种阶梯式康复的患者,6个月后运动能力恢复率比传统疗法显著提升。40岁以上人群建议定期检测踝关节活动度,若背屈角度(勾脚)小于15°,需提前做预防性训练。
日常防护:从3个维度避开诱因
想预防跟腱炎复发,日常要做好3件事:
- 选对鞋具:穿前后掌落差8-12mm的跑鞋,搭配硅胶跟垫,减少跟腱拉力;
- 运动热身:运动前做5分钟动态热身(比如高抬腿、勾脚跳),激活小腿肌群;
- 适应环境:冷天增加热身时间,雨雪天避免在硬地面(如水泥地)剧烈运动,减少跟腱磨损。
这些误区要警惕!别踩坑
很多人处理跟腱炎会犯错,一定要避开:
- 盲目热敷:急性期热敷会加重肿胀,要等疼痛完全缓解后再用;
- 过度按摩:炎症期用力推拿会加重肌腱损伤,别乱揉;
- 带痛训练:疼痛评分超过3分(0-10分VAS量表)时,必须停止锻炼;
- 依赖注射:激素类药物注射可能削弱肌腱强度,需医生严格评估后再用。
恢复运动的4个标准:别着急
想重新开始运动,得先满足这4个条件:
✓ 不动的时候完全不疼;
✓ 单腿提踵(踮脚)能无痛完成15次;
✓ 踝关节活动度恢复至健侧90%;
✓ 运动后疼痛≤2分,且24小时内消退。
恢复运动时遵循“10%增量原则”:每周运动量比上周多的部分不超过10%(比如上周跑10公里,这周最多跑11公里),还要注意次日晨起的疼痛变化,若疼得厉害就减回原量。
跟腱炎的康复关键是“科学应对”:急性期先休息控炎症,康复期慢慢练力量和柔韧性,日常做好防护避开诱因。只要按步骤来,大部分人都能逐步恢复正常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