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肩膀会持续出现钝痛,像关节“生锈”一样发僵发沉,这其实是肩周炎的典型表现。肩周炎的痛不是表层肌肉的酸累,而是深层组织出了问题——要缓解这种痛、避免反复发作,得先弄清楚它的“来龙去脉”,再针对性应对。
为什么肩周炎的痛是“深层钝痛”?
肩周炎的痛源于关节囊的无菌性炎症。关节囊就像包裹肩关节的“弹性外套”,一旦发炎,会直接刺激深层的痛觉神经,产生持续的钝痛感。这种痛和肌肉酸痛不一样:炎症因子会让神经变得“敏感怕疼”,哪怕实际损伤不重,也会觉得疼得更明显——就像给痛觉装了“放大器”,越刺激越疼。
疼痛越变越重,和这三个因素有关
肩周炎的痛不是突然爆发的,而是一步步“升级”的,核心原因有三个:
- 炎症因子在“添火”:比如白介素-6这类物质会持续释放,不断刺激神经,让它越来越敏感,痛觉也越来越强;
- 肌肉“保护”反成“负担”:疼的时候,肌肉会不自觉收缩想“保护”关节,但越收缩越缺血,反而加重疼痛,形成“疼→收缩→更疼”的恶性循环;
- 关节结构“粘住了”:随着炎症发展,关节囊会慢慢纤维化、粘连在一起,活动时就像生锈的轴承摩擦,扯着深层组织疼。
分阶段康复,疼得轻、好得快
肩周炎的康复不能“一刀切”,要跟着病程走:
- 急性期(疼得最厉害时):先控制炎症,比如用物理治疗(具体方案听医生的),别强行掰动关节,避免加重损伤;
- 亚急性期(疼减轻后):重点恢复活动度——找专业康复师教你做关节松动训练,慢慢把粘在一起的关节“拉开”,比如小范围转动肩膀、轻轻抬臂;
- 慢性期(疼基本缓解):练肩袖肌肉力量——比如用弹力带做抗阻训练,循序渐进增加力度,让肩膀更稳定,减少再次粘连的风险。
有研究发现,配合肌效贴增强身体对关节位置的感知,康复效果会更好,但得找治疗师操作,自己别乱贴。
在家就能做的“肩周炎自检”,三个动作够了
不用去医院,自己就能初步判断肩膀是不是“出问题”:
- 梳头测试:单手能不能轻松摸到对侧耳朵上方?(比如用右手摸左耳朵上面);
- 穿衣测试:能不能自己扣住肩膀位置的衣服扣子?(比如套头衫的肩扣);
- 外展测试:手臂平举能不能超过90度?(大概和地面平行)。
如果这三个动作都费劲,而且晚上总疼得睡不着(肩周炎常伴随“夜间痛”),一定要及时去医院。尤其是糖尿病患者——你们得肩周炎的概率比普通人高很多,更要注意早期信号。
预防复发的关键:日常养护比“疼时治疗”更重要
肩周炎好了之后,最怕“好了伤疤忘了疼”——要避免复发,得长期做好这几点:
- 每天练10-15分钟肩胛骨稳定动作(具体时长听医生的):比如双肩向后夹紧、保持5秒再放松,强化肩膀的“地基”;
- 坐的时候别歪着:用符合人体工学的椅子,电脑屏幕和眼睛齐平,避免肩膀一直“耸着”或“勾着”;
- 每小时起来动1分钟:比如轻轻绕圈转动肩膀、双手交叉举过头顶拉伸,别让关节僵太久。
研究证实,坚持日常康复训练能让复发风险降低60%以上——肩关节是个“灵活但脆弱”的部位,平时好好养,比疼的时候急着吃药、扎针管用多了。
肩周炎的痛不是“忍忍就好”,也不是“随便掰掰就能好”。从弄清楚“为什么疼”,到分阶段康复,再到日常预防,每一步都要“讲科学”。只要找对方法、长期坚持,“生锈”的关节能慢慢恢复灵活,那种沉得像压了石头的钝痛,也能彻底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