踝扭伤别乱动!分级急救与康复训练,避免二次损伤!

健康科普 / 识别与诊断2025-08-26 16:14:29 - 阅读时长3分钟 - 1367字
最新医学研究系统解析踝关节扭伤的分级标准、损伤特征与科学处理原则,重点阐述软组织损伤与骨折的鉴别要点、急性期处理规范及康复训练方案,帮助读者建立科学应对踝关节扭伤的认知体系。
踝关节扭伤韧带损伤骨折鉴别软组织损伤康复护理
踝扭伤别乱动!分级急救与康复训练,避免二次损伤!

踝关节扭伤是生活中最常见的运动损伤之一,主要和距骨的异常旋转有关——不小心踩空或走在不平的路上时,距骨会过度内翻或外旋,导致韧带受伤。根据损伤程度,一般分为三级:

一级扭伤:占60%左右,表现为局部有点肿、轻度疼痛,能慢慢走路。这时候韧带只是少量纤维撕裂,就像弹性带被轻微拉长。
二级扭伤:占30%左右,会明显肿胀、淤青,关节活动受限。韧带部分纤维断裂,比一级严重。
三级扭伤:最严重,约占10%,会剧烈疼痛、关节不稳定,完全没法踩地。这时候韧带完全断了,关节失去稳定性。

要警惕伤到深层结构的信号

如果出现以下情况,可能伤到了深层组织:

  • 异常空隙:摸韧带的时候,能感觉到断裂处有异常的空隙;
  • 淤血扩散:淤血在24小时内从扭伤处蔓延到足背;
  • 关节松弛:需要医生用“前后抽屉试验”等专业手法检查;
  • 没法用力:单脚站立或用脚尖点地都做不到。

研究发现,踝关节外侧韧带损伤里,距腓前韧带受伤的占85%,这和它的受力特点有关。

出现这些情况要赶紧去医院

扭伤后如果有下面任何一种表现,要及时就医排查骨折:

  1. 骨头压痛:内踝或外踝尖端5厘米范围内,一按就明显疼;
  2. 没法走路:连续走4步都做不到;
  3. 关节变形:关节肿得厉害,还能摸到异常凸起;
  4. 脚麻或刺痛:足部有麻木、刺痛等奇怪的感觉。

根据加拿大Ottawa分级标准,有上面任何一个情况的人,拍X光查出骨折的概率高达98%。要注意,有些应力性骨折一开始拍片子可能看不到,建议过7-10天再复查。

急性期(刚扭伤时)的正确处理

现在运动医学推荐用“PRICE原则”处理:

  • 保护:立刻用功能性支具固定受伤的脚,避免再次磕碰;
  • 休息:停止所有需要踩地的活动,用拐杖或助行器帮忙走路;
  • 冰敷:每2小时敷15分钟,要垫毛巾或纱布,别让冰直接贴皮肤;
  • 加压:用弹性绷带从脚往小腿方向“梯度包扎”(下面紧一点、上面松一点);
  • 抬高:把脚抬到比心脏高15厘米的位置(比如垫个枕头),促进消肿。

研究显示,早期用专业的冷冻加压设备,能让肿胀减轻40%,可以用到急性期结束(一般是伤后1-3天)。

这些护理错别犯

  1. 伤后立刻热敷:72小时内热敷会扩张血管,加重出血和肿胀;
  2. 乱揉乱按:盲目揉搓会破坏微小血管,让淤血更严重;
  3. 过早踩地:没恢复就强行走路,容易让韧带再次断裂。

根据美国骨科医师学会的建议,轻度扭伤要休息3周,中度损伤要戴支具4-6周,恢复过程中要慢慢练平衡感(本体感觉),不能急。

恢复期怎么练?

一般伤后3-7天进入恢复期,能慢慢做这些训练:

  1. 踝泵运动:每天做3组,每组10-15次——脚用力往勾(背伸)再往踩(跖屈),预防深静脉血栓;
  2. 平衡训练:单脚站在不同的支撑面上(比如软垫子、硬地面),每次站10-30秒,提升关节稳定性;
  3. 抗阻训练:用专业设备做各个方向的抗阻练习(比如往内翻、外翻方向拉弹力带),增强肌肉力量。

研究表明,系统的康复训练能让再次扭伤的风险降低60%。如果总觉得关节不稳,要去医院检查是不是得了“慢性踝关节不稳定”。

总之,踝关节扭伤虽然常见,但处理不当可能留下长期隐患。记住急性期的“PRICE原则”,避开护理误区,按时做康复训练,才能既快又稳地恢复,减少复发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