龋齿如果烂到牙髓(牙神经),哪怕没有剧烈疼痛,也可能藏着“沉默的感染”。这种感染看似平静,实则细菌在悄悄侵蚀牙髓,不及时处理会引发颌骨囊肿、甚至影响全身健康。好在现在的根管治疗技术能有效解决,但要想保牙成功,后续护理和预防复发也很关键。
“沉默的感染”为什么没感觉?
有数据显示,约35%的牙髓感染初期没有明显疼痛——明明龋齿已经烂到牙髓,但就是不疼。这是因为两类人的疼痛感知变弱了:一类是糖尿病患者(代谢异常影响神经敏感度),另一类是长期用非甾体抗炎药(比如常见的解热镇痛药)的人。细菌在牙髓里繁殖,释放的毒素会慢慢破坏牙根尖周围的组织,形成慢性炎症,X线片上可能会有个小于2毫米的“黑影”,这就是炎症的信号。
不治疗会引发哪些问题?
牙髓感染拖久了,麻烦会从口腔扩散到全身:细菌会从牙根尖的小孔钻进颌骨,形成根尖周囊肿——2023年《口腔微生物学杂志》研究发现,根尖周炎患者的颌骨吸收速度是健康人的2.4倍;这些感染还会顺着血液流到全身,导致体内C反应蛋白(一种炎症指标)升高,和心脑血管疾病有统计上的关联。还有临床观察显示,约12%的根尖周炎患者,血液里的炎症因子水平也不正常。
现在的根管治疗能治好吗?
现在的根管治疗技术比以前精准多了:用手术显微镜能放大25倍,把根管里的细节看得清清楚楚;再用镍钛合金工具配合超声冲洗,能清掉95%以上的根管内细菌;最后用生物陶瓷材料封死根尖,成功率能到92%。治完后一定要做牙冠保护——有数据说,治完配合冠修复,牙齿5年留存率能到89%,比传统治疗(67%)高很多。不过治疗时要精准测量根管长度,误差不能超过0.5毫米,不然会影响效果。
医生怎么判断要不要做根管?
医生会综合三个方面:第一,牙髓活力测试显示“不可逆损伤”(比如牙神经已经坏死或没法恢复);第二,X线片看到牙根尖有“黑影”(炎症灶);第三,患者有冷热敏感、咬东西疼的症状。2023年国际牙髓病学指南建议,确诊不可逆牙髓炎的,要在72小时内治疗——拖得越久,根尖周病变越大,治疗越麻烦,术后并发症也越多。
除了根管,还有其他选择吗?
其他方法有局限:干髓术只能用于牙髓暴露小于1毫米、而且牙根尖没炎症的情况,成功率不到40%,现在很少用;拔牙虽然能除掉感染,但种牙要等3-6个月愈合,费用是根管治疗的5-8倍,而且种牙后的“种植体周围炎”,五年内发生率有18.8%。其实保留自己的牙根更好——能维持牙槽骨高度,避免后续种牙的麻烦。
术后护理要记四件事
治完牙别急着吃:1小时内别吃东西,24小时内不用患侧嚼东西(避免碰伤刚治疗的牙齿);每6个月拍次X线片复查(看看根尖炎症有没有消);最重要的是赶紧做牙冠——有数据说,治完3个月内做牙冠,能降低78%的牙齿劈裂风险。选全冠的时候,边缘要密合,缝隙不能超过50微米(不然容易藏细菌复发)。
怎么预防感染复发?
预防要做“三级防护”:第一级是日常清洁——用含氟牙膏刷牙(每天2次,每次3分钟),加牙线清牙缝(别漏了牙齿邻面);第二级是定期专业护理——每3-4个月去洗牙(清掉刷不掉的牙石和菌斑);第三级是调整咬合——用咬合纸查有没有“咬合创伤”(咬太狠会伤牙齿和牙髓)。如果有深龋(龋齿快到牙髓了),建议每年查2次牙髓状态(比如冷热诊、电活力测试),早发现问题。另外,窝沟封闭剂能促进牙齿再矿化,让龋齿进展慢40%,适合牙齿窝沟深的人(比如儿童、青少年)。
总的来说,牙髓感染不是小事,哪怕没疼痛也可能藏着大问题。关键是要早发现——定期查牙、有冷热敏感或咬疼及时看医生;早治疗——确诊后72小时内做根管,效果更好;术后做好护理——赶紧做牙冠、定期复查;日常坚持预防——清洁+洗牙+调整咬合。这样才能保住自己的牙齿,避免感染扩散到全身,减少后续的麻烦和费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