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有剧烈牙痛、牙龈肿胀症状,且已确诊根尖周炎的患者,想做种植牙修复得先走完一套系统评估流程。因为根尖周炎是连累牙槽骨的感染性疾病,必须先把感染和病变处理好,才能进行种植修复,整个过程要重点抓好三个核心环节。
感染控制阶段
如果牙根尖存在慢性炎症,得优先清理感染病灶。现在牙科常用显微根尖手术——通过显微镜放大,精准清除病变组织,尽量保留健康的骨头。手术中,医生会用超声骨刀去掉坏死骨组织,还会取样本做微生物培养,明确感染类型。研究证实,术后在局部用点抗菌制剂能降低炎症复发几率,具体用什么要根据感染情况来定。
骨组织修复周期
坏牙拔掉后,就进入牙槽骨修复的关键期。牙槽骨的修复有自己的节奏:前3个月是新骨形成的“黄金窗口”,这时候成骨细胞会分泌骨钙蛋白等物质,慢慢搭起骨头的框架。患者要注意保持口腔稳定:别用硬东西刺激伤口,保持口腔酸碱平衡,还要适当补点钙和维生素D。要是太早种牙,可能会打断骨头的正常修复,影响后续效果。
影像学评估标准
等骨头修复得差不多了,得做锥形束CT(CBCT)的三维检查——它能精确测出牙槽骨的宽度、高度和密度。种牙的基本条件得满足:骨宽度至少6毫米,骨密度CT值至少850HU。如果发现补骨的地方有异常阴影,说明骨头可能没长好,得再处理。这个检查结果直接决定种植体要埋多深、朝哪个方向放,是种牙前的“指南针”。
种植治疗方案制定
前面的评估都过了,医生会根据个人情况定种牙方案。现在常用“骨增量同期种植”技术——在骨量不够的地方,一边补骨一边种牙,减少患者折腾。术后护理要上心:前6周别吃太烫的东西,用软毛牙刷轻轻刷,按医嘱用抗菌漱口水,保持种植体周围干净。临床数据显示,规范治疗后,种植体5年存留率能到92%左右,和健康骨头种牙的效果差不多。
最后要强调的是,全身状况也会影响效果。比如糖尿病患者、吸烟者或代谢异常的人,骨修复速度可能变慢,治疗期间要定期查血糖、代谢等指标。另外,保持口腔中性环境(不酸不碱),也能帮骨头更快愈合。其实种植牙修复是重建牙槽骨的“小生态”,只有遵循规范流程,才能获得长期稳定的效果——别图快,每一步都要走扎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