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是人体血液循环的“动力泵”,正常心跳由心脏里的“天然起搏器”窦房结指挥,电信号沿着特定路径有序传递,让心脏有规律地收缩舒张。如果心房里的电信号变得混乱无序,就会让心室跳得又快又乱,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急性发作时,心室每分钟可能跳150-180次,得赶紧处理,不然会影响心脏的泵血功能,甚至危及生命。现代医学针对房颤急性发作有标准化的处理流程,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治疗。
心室率控制:稳定心脏泵血的第一步
当患者出现心慌、胸闷等典型症状时,最先要做的就是把心室率控制在安全范围。2023年欧洲心脏病学会的指南建议,只要患者心脏泵血功能还稳定,先把安静时的心室率控制在每分钟110次以内。常用的有两类药:一类是β受体阻滞剂(比如美托洛尔),通过抑制过度兴奋的交感神经,减慢电信号从心房传到心室的速度;另一类是非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比如地尔硫䓬),通过阻止钙离子进入心肌细胞,延长电信号传递的时间。这两类药是急诊常用的首选药,静脉打进去5-10分钟就能见效。 如果患者同时有心脏功能不全,还可以用洋地黄类药物(比如地高辛),通过增强迷走神经的作用来减慢心室率。不过这类药起效慢,得30-60分钟才能发挥作用,而且要定期查血液里的药物浓度,防止吃多了中毒。治疗期间得一直监测心电图,同时观察血压、有没有肺部积水等情况,随时调整药量,确保心脏泵血稳定。
节律管理:让心脏恢复正常跳动
等心脏泵血稳定后,如果患者症状还是很明显,就得想办法让心脏恢复正常节律。抗心律失常药是通过调节心肌细胞上的“离子通道”来发挥作用的:比如胺碘酮能同时作用于多个离子通道,延长心肌细胞电活动的时间;普罗帕酮主要是抑制钠通道,减少心肌细胞异常的电活动。药物让心脏恢复正常节律的成功率,跟房颤持续的时间、左心房大小有关,大概在50%-70%。 如果吃药不管用,或者患者心脏泵血已经不稳定了,同步直流电复律是最快最有效的办法。这个技术是在心电图的R波触发下放电,让所有心肌细胞同时“重启”电活动,成功率能超过90%。做之前患者得空腹,还会打镇静药让患者睡着,避免难受。复律后还要继续监测,防止房颤复发或出现其他问题。
治疗方案得“量身定制”
要制定适合每个人的治疗方案,得综合看下面这些情况:
- 心脏泵血情况:如果血压低(收缩压低于90mmHg)、突然出现肺水肿,得马上用电复律;
- 症状有多严重:用EHRA症状分级表看看患者因为房颤有多难受,比如能不能正常活动;
- 中风风险:用CHA2DS2-VASc评分评估中风风险,男性评分≥2分的话,得吃抗凝药预防中风;
- 有没有其他病:如果有预激综合征,不能用影响房室结的药;有肥厚型心肌病的话,用钙通道阻滞剂得小心。 现在的治疗还特别强调“48小时窗口期”:如果房颤持续不到48小时,控制好心室率后可以试试复律;如果超过48小时,得先吃3周抗凝药再复律,避免血栓掉下来引发中风。抗凝药选的时候要权衡出血风险,一些新型口服抗凝药不用经常查凝血功能,所以用得比较多。
突发房颤怎么办?长期怎么管?
如果突然出现房颤症状,得马上停下手里的事,坐直或者半躺着,这样能减少回到心脏的血量,减轻心脏负担。有些患者可以试试刺激迷走神经的方法,比如Valsalva动作(深吸一口气,憋住,再用力呼气),但要小心别晕过去。最重要的是赶紧打120,在医生来之前别自己乱吃药。 急性期处理完了,还得长期管理:
- 节律控制:如果吃了药还是经常犯房颤,可以做导管消融术,对药物难治的阵发性房颤成功率能到70%-80%;
- 预防中风:根据CHA2DS2-VASc评分坚持吃抗凝药,还要定期查肝肾功能;
- 控制危险因素:得把高血压、糖尿病这些基础病控制好,保持体重指数在25以下(也就是别太胖)。
现在医学已经建立了“急性处理+长期管理”的完整流程,大大改善了房颤患者的预后。不过所有治疗都得在心血管专科医生指导下做,患者千万别自己加减药或者换方案。定期去医院复查,再加上健康的生活方式,才是维持心脏正常节律的关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