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外伤是日常生活里很常见的意外,其中额部被撞的情况占颅脑损伤的42%。虽然大多数情况只是皮肤、肌肉等软组织受伤,但一定要警惕可能隐藏的颅内出血风险。接下来从损伤机制、表现到规范处理,给大家讲清楚。
一、颅内出血是怎么发展的
颅骨内部空间固定,如果出血量超过50毫升,就会导致颅内压力升高。硬膜外血肿(一种常见颅内出血类型)有个典型表现叫“中间清醒期”——受伤后先短暂昏迷,接着清醒,之后病情突然恶化。研究显示,85%的硬膜外血肿患者会在伤后2-6小时出现意识变化,这和血肿形成速度、脑组织受压程度直接相关。
二、怎么监测有没有危险
要重点观察这几方面:
- 瞳孔反应:如果动眼神经被压迫,受伤一侧的瞳孔会先缩小再散大,对光反射变弱甚至消失。
- 意识水平:用常用的GCS评分系统评估,要特别注意患者能不能分清时间、地点、人物(定向力),会不会算简单算术(计算力)这些高级认知功能。
- 运动功能:看两边胳膊腿活动是否对称,有没有力气下降,或出现异常反射(比如病理反射)。
- 生命体征:持续监测血压、呼吸节奏,若出现“库欣三联征”(高血压、心跳慢、呼吸像潮水般忽快忽慢),说明颅内压已很高,非常危险。
这些特殊症状要警惕:
- 进行性头痛:85%患者会出现持续加重的头痛,伴随呕吐;
- “浣熊眼”:约30%颅底骨折患者会有眼睛周围淤青,这是玻璃体下出血的表现;
- 脑脊液漏:鼻子或耳朵出血时,若伴随清亮液体流出,要高度警惕。
三、什么时候需要做影像学检查
这些情况建议做CT:
- 伤后立即昏迷;
- 头痛或呕吐持续超过2小时;
- 瞳孔异常或一侧身体没力气、麻木;
- 儿童出现进食减少、活动量下降。
检查时机注意:
- 初次CT正常但症状持续,24小时内要复查;
- 伤后2-7天的亚急性期,MRI对脑实质损伤显示更清晰;
- 像GFAP蛋白这类新型生物标志物检测,还在临床验证阶段。
四、儿童患者要特别注意什么
小宝宝前囟未闭有一定缓冲作用,但需关注:
- 进食变化:连续2次拒绝喂食,或摄入量比平时少1/3;
- 睡眠异常:特别嗜睡或难以唤醒;
- 哭声不对:高调尖锐或反应迟钝;
- 前囟张力:用手摸能感觉到前囟门鼓胀、张力增高;
- 神经反射:拥抱反射减弱或消失(比如受惊吓时不会像以前那样张开胳膊再抱回)。
五、现场急救怎么做才对
正确处理原则:
- 体位管理:保持45度半卧位,避免颈部扭曲;
- 局部处理:伤后24小时内冰敷(每敷15分钟歇5分钟),禁止揉压;
- 意识监测:每小时唤醒患者,记录反应能力;
- 饮食控制:伤后2小时可少量饮水观察,避免过饱。
这些错误别犯:
- 别热敷:会加重出血;
- 别强行按压:可能造成二次损伤;
- 别自行用药:非甾体抗炎药会加重出血倾向;
- 别剧烈活动:72小时内限制剧烈运动。
六、怎么预防头部外伤
建议高危人群(如运动爱好者、老年人):
- 配备符合安全标准的防护装备(如头盔);
- 家庭常备急救知识手册;
- 定期练习急救技能;
- 改造居家环境(贴防撞条、铺防滑垫等)。
要特别强调的是,头部外伤后若出现头痛加重、呕吐、昏迷、手脚无力等神经症状,一定要立刻就医。要不要做影像学检查,得由医生根据病情判断,别自行决定。早识别、早处理能显著改善预后,延误可能导致不可逆神经损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