龋齿是儿童最常见的口腔问题之一,不仅会引发牙痛影响吃饭、睡眠,还可能连累恒牙发育——比如导致恒牙釉质长不好、牙齿长歪,家长掌握它的发展过程、家庭护理方法和就医时机,能帮孩子少遭罪、防住蛀牙。
龋齿是怎么一步步变坏的
龋齿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不同阶段有不同表现:最开始是牙釉质“脱矿”,牙齿表面出现白白的斑点,碰到冷热会有点酸敏感;如果没控制住,龋坏会钻到牙本质层,这时候能看到明显的黑洞,吃硬东西或刷牙碰到会疼;再严重就会伤到牙髓(牙神经),出现突然的剧痛,晚上疼得更厉害,还可能牵连脸肿、发烧。
要注意的是,乳牙比恒牙坏得快——乳牙的牙釉质只有恒牙的1/3厚,硬度也低,所以从表面小斑点到烂到牙髓,最快6个月就能发展成这样。
孩子牙痛,家庭该怎么护理
孩子牙痛时,先按这几步缓解和护理:
- 冷敷止痛:用20℃以下的冷敷袋(裹上毛巾避免冻到皮肤),敷在疼痛侧的脸上,每次15分钟以内,间歇着敷,别一直冻。
- 调整饮食:给温的、软的食物(比如粥、软面条),别喝含糖饮料、酸果汁;如果要喝液体,用吸管杯,减少液体和牙齿的接触面积。
- 正确刷牙:用儿童软毛牙刷(刷头直径不超过15mm),含氟牙膏挤5mm长(大概米粒到绿豆大小),用圆弧刷法(轻轻画圈圈)刷每个牙面——别因为牙痛就不刷,反而会让细菌更猖狂。
- 记录疼痛细节:记好什么时候开始疼、疼了多久、什么情况会诱发(比如喝冷水)、怎么缓解的(比如冷敷后不疼了),必要时拍张牙齿的照片,方便医生快速判断。
这些情况必须赶紧去医院
如果孩子出现以下情况,立刻带他看牙医,别拖延:
- 一次牙痛超过40分钟,或者一天疼3次以上;
- 连续24小时不肯吃固体食物,吃得比平时少很多;
- 一侧脸肿了,摸起来比另一边热;
- 发烧超过38℃;
- 晚上睡觉被疼醒,一直哭闹不止;
- 牙龈上长了小脓包(看起来像白点或红点);
- 摔了、碰了牙齿后疼,要先检查有没有牙齿折断或掉下来(比如牙齿缺了一块、松动了)。
另外,大概30%的牙髓炎孩子会摸到脖子上有小鼓包(淋巴结肿大),这也是炎症严重的信号。别拖着——如果牙髓炎拖超过72小时没治,脸肿(医学上叫“间隙感染”)的风险会比及时治疗的高2.5倍,严重的还会影响呼吸。
怎么帮孩子防住龋齿
预防龋齿要“日常护理+医生帮忙+纠正误区”三管齐下:
-
日常基础预防:
- 每天用含氟牙膏刷2次牙,每次刷够2分钟——刷够时间才能把牙齿上的细菌和食物残渣刷掉;
- 少给孩子吃零食,尤其是黏糊糊的(比如奶糖、糯米糕)、含糖高的(比如可乐、蛋糕),别让食物一直沾在牙上;
- 牙刷每3个月换一次——刷毛变形后刷不干净,容易藏细菌。
-
医生做专业预防:
- 每半年带孩子涂一次氟——氟能增强牙釉质的硬度,像给牙齿穿了层“保护衣”;
- 乳磨牙(孩子后面的大牙)长出来后,及时做窝沟封闭——把牙齿上的深窝沟填起来,防止食物嵌进去、细菌滋生;
- 如果孩子特别容易蛀牙(比如已经有3颗以上蛀牙、唾液分泌少),可以在医生指导下用氯己定抗菌凝胶,辅助抑制致龋菌。
-
纠正常见误区:
- 「乳牙不用治」是错的!乳牙烂了会影响恒牙——比如恒牙釉质发育不全(牙齿表面坑坑洼洼)、恒牙长歪(乳牙早掉了,旁边的牙齿会挤过来);
- 别让孩子含奶瓶睡觉!晚上唾液分泌少,口腔里的细菌会疯狂分解奶或果汁里的糖,产生酸腐蚀牙齿,这样的孩子蛀牙风险比不用奶瓶睡觉的高3倍;
- 不止是糖会蛀牙!像麦芽糊精、玉米糖浆这种淀粉分解后的成分,也会被细菌变成酸,而且酸能持续腐蚀牙齿20分钟以上——所以连饼干、面包这类“看似不甜”的食物,也要控制吃的频率。
总之,龋齿对孩子的影响远不止牙痛,它会一步步伤害牙齿健康,甚至连累恒牙一辈子。家长要早了解、早预防:日常做好刷牙和饮食控制,注意孩子的疼痛信号,及时带孩子看牙医,还要纠正“乳牙不用治”的错误想法。只有这样,才能帮孩子挡住蛀牙,让他从小就有一口健康的牙齿,吃嘛嘛香,笑起来更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