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腹部正中间(大概在胸口下方到肚脐连线的中点位置)如果出现持续胀痛,可能是胃黏膜受了损伤。胃是消化系统的核心器官,当胃里的组织发生病理变化时,会通过内脏与躯体之间的神经反射,让体表对应位置产生疼痛,这种现象医学上叫“牵涉痛”。
胃黏膜损伤的四大常见原因
吃太烫或太冰的食物。研究发现,吃超过60℃的热食(比如刚出锅的汤面)或低于10℃的冷饮(比如冰可乐),可能影响胃黏膜的小血管循环,破坏它的保护屏障。如果每周吃3次以上这种极端温度的食物,胃黏膜受损风险会比普通人高47%。建议把食物温度控制在15-55℃之间,这个范围对胃更友好。
幽门螺杆菌感染。这种细菌会分解尿素产生氨,破坏胃里的“黏液-碳酸氢盐屏障”(相当于胃的“保护罩”)。我国普通人中约40%-60%都感染了这种菌,建议40岁以上人群定期做碳13或碳14呼气试验检测,结果阳性者要听医生指导进行四联疗法根除。
长期吃某些药物。像布洛芬、阿司匹林这类非甾体抗炎药,会抑制体内“环氧化酶”,影响保护胃黏膜的前列腺素合成,让胃的防御能力变弱。连续吃这类药超过5天,胃黏膜糜烂的几率会翻3倍。需要长期用药的人,建议和医生商量是否加用质子泵抑制剂预防胃损伤。
压力大、情绪差。当压力评分超过7分(比如常感觉焦虑、烦躁),身体里的“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会被激活,胃酸分泌量会比平时多3倍。有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人里,54%都同时有焦虑或抑郁情况。建议试试正念减压疗法,调节自主神经功能,缓解情绪对胃的影响。
多维度护胃方法
饮食要“分级管理”。把食物分成三级:一级“不能碰”(酒精、浓茶、碳酸饮料);二级“要少吃”(油炸食品、高脂肥肉);三级“要多吃”(蒸菜、煮菜、发酵面食比如馒头、包子)。另外,吃饭要慢,用20分钟吃完,每口嚼15-20次,促进唾液分泌帮助消化。
用药要“阶梯保护”。如果因慢性病需长期吃药,遵循“阶梯防护”原则:先用抑酸剂减少胃酸,再用铋剂保护黏膜,最后用前列腺素类似物促进修复。具体方案一定要找消化科医生评估,别自行用处方药。
情绪与运动要跟上。每天做15分钟腹式呼吸(吸气:呼气=1:2),每周3次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快走、游泳)。研究证实,坚持8周正念训练,胃黏膜修复速度能快25%。
这些情况要赶紧就医
出现以下症状及时去消化内科:疼痛持续超过3天不缓解、原来规律的疼(饿了疼/吃完疼)突然变乱、拉黑便/呕血、不明原因体重下降(比如1个月瘦5斤以上)。医生会根据情况选胃镜、幽门螺杆菌检测等检查,别自行吃药掩盖病情。
不同季节的护胃技巧
春季适合“疏肝和胃”,比如喝柴胡疏肝散加减的中药,日常喝枸杞山药粥;夏季要“清热护胃”,比如喝三仁汤加减的中药,少碰冰饮;秋季需“润燥养胃”,喝沙参麦冬汤调理,多吃梨等润肺食物;冬季当“温中散寒”,推荐喝附子理中汤加减的中药,吃点温性食物比如羊肉。餐后散散步促进胃肠蠕动。
胃黏膜的健康需要日常细致呵护,从饮食、用药到情绪调节,每一步都不能马虎。平时多观察身体异常信号,有问题及时找医生,才能让胃慢慢修复,保持“战斗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