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压波动时出现眼前发黑、起身眩晕等症状,可能是体位性低血压在“报警”。据流行病学研究,我国低血压人群基数不小,其中不少是年轻上班族。对于轻度低血压症状,科学饮食调理是不错的切入点。
营养补充策略
蛋白质摄入建议
优质蛋白质是维持血压的基础,研究发现,每天蛋白质吃够1.2克/每公斤体重的人,血压情况比摄入不足的人更好。深海鱼里的ω-3脂肪酸能帮着改善血管弹性,豆制品中的植物活性成分也对调节自主神经有好处。平时可以每天吃点鸡蛋、瘦肉这类动物蛋白,再搭配豆制品等植物蛋白,保持均衡。
铁元素与维生素协同
植物性食物中的非血红素铁,得靠维生素C帮忙才能更好吸收,实验显示两者一起吃,吸收率能提高3倍。动物肝脏铁含量高,但别吃太勤。维生素B12是造血的关键营养,40岁以上的人最好定期查查有没有缺,缺了可能会影响血液系统。
钠盐平衡管理
如果医生允许,每天盐的摄入量可以适当调整到8克以内。研究发现,钠和钾的摄入比例保持1:2,有助于维持血管的正常张力。早上可以适当吃点盐,再搭配香蕉、橙子这类含钾的食物,但要先看看肾功能好不好。
特色食材应用
桂圆里的活性成分可能能调节心肌收缩力,红枣中的环核苷酸类物质已经被证实会参与血管功能的调节。有些植物根茎类食材在传统医学里有用过,但要注意适合的人群,慢性低血压患者可以谨慎试试。
生活方式配合
早上起床先喝杯水,再慢慢活动,能预防体位性的血压波动。研究发现,每天做两次靠墙静蹲(每次5分钟),坚持6周能改善自主神经的调节功能。咖啡、茶这类含咖啡因的饮品要适量,喝太多可能会出现反跳性的血压下降。
医疗警示信号
如果出现一直头晕、看东西不清楚或者心跳异常,一定要及时去医院查是不是有其他病因。要是本身体质弱,还伴有体重变化或者消化吸收不好的情况,得做个系统的医学检查。饮食调理是基础,要是情况严重,一定要听医生的话进行规范治疗。
总的来说,轻度低血压可以通过合理饮食、调整生活习惯来慢慢调理,但如果症状持续加重或者出现异常信号,千万不能大意,及时就医才是最稳妥的。平时保持营养均衡、生活规律,才能更好地维持血压稳定,远离低血压带来的不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