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补完牙以为万事大吉,可为啥补过的牙还会出问题?其实,补牙就像给牙齿打了个“补丁”,可这个补丁也可能“漏缝”,让牙齿再出状况。补牙后牙齿还藏着三个“隐形风险”——继发龋、材料磨损、牙体结构受伤。有研究说,差不多35%的人补完牙5年内,补牙材料边上会再长蛀牙,这和用的材料、平时怎么护理关系很大。
补完牙还出问题?其实是这三个“隐患”在搞鬼
首先是没清干净的细菌在“搞偷袭”。牙医钻牙清腐质的时候,就像在黑暗的小洞里找虫子,难免有漏网的变异链球菌。这些细菌会偷偷分泌酸,腐蚀牙齿里的小管。显微镜下能看到,没清干净的牙洞底部,3个月就能形成新的酸蚀区。
其次是补牙材料和牙齿“不合拍”。比如常用的复合树脂,和牙齿的膨胀收缩率不一样,咬东西时会磨出特别小的缝隙——只有0.1到1微米,比头发丝还细。可这缝隙就像“隐形通道”,唾液里的糖和细菌能轻松钻进去。实验发现,吃完甜的东西,这些缝隙里的酸度2小时就能达到腐蚀牙釉质的程度。
还有就是牙体结构变“弱”了。比如做过根管治疗(抽牙神经)的牙齿,就像被掏空的树干,剩下的牙体抗裂能力下降了60%左右。咬东西时如果力气超过材料承受限度,像银汞合金这种材料,可能会出现肉眼看不到的裂纹。有生物力学研究说,后牙补的材料5年内崩裂的概率能达到28%。
想让补的牙用更久?做好这3件事就够了
第一,定期给牙齿“做体检”。最好每6到12个月去牙科做次数字化检查,现在的设备能查到0.2毫米的早期蛀牙——就像汽车定期保养,早发现小问题,避免以后要“大修”。有临床数据说,定期检查能让补牙材料多用40%的时间。
第二,日常护理要“讲技巧”。用含氟牙膏(含氟量1450ppm)刷牙,再用牙线清牙缝,能减少材料缝隙里进细菌的风险。吃饭时两边牙齿交替嚼,别总用一边咬东西。有研究说,用电动牙刷的人,补过的牙再长蛀牙的概率比手动刷牙的低22%。
第三,选补牙材料要“对号入座”。现在常用的材料各有优缺点:玻璃离子能放氟防蛀,但不太耐磨;复合树脂好看,但容易收缩;嵌体(定制的补牙材料)贵点,但特别耐用。选的时候要根据补的是哪颗牙、咬合力大小、自己的预算,听医生建议。
补的牙突然疼了?先做这4件事,再赶紧看医生
如果补过的牙突然怕冷怕热、咬东西疼,或者补牙材料掉了,先做这4件事:1. 用温盐水漱口,保持嘴里干净;2. 别用疼的那边咬硬东西;3. 可以去药店买临时补牙材料先填上;4. 48小时内一定要去看医生。记住,自己在家处理只是“应急”,不能代替医生治疗——及时就医能把二次损伤的风险降低70%。
其实,补完牙不是终点,而是“牙齿维护”的新开始。不管是补过的牙还是没补过的牙,定期检查、好好刷牙用牙线、选对材料,才能让牙齿真正“安稳”。毕竟,牙齿要陪我们吃一辈子饭,好好爱护才是最实在的“保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