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窦是鼻腔周围的含气空腔,筛窦和上颌窦是其中常见发病的部位。筛窦炎是筛窦黏膜的炎症,而上颌窦囊肿则是上颌窦内的囊性病变,两者的治疗和管理需要结合症状、检查结果来综合判断,接下来我们具体说说怎么应对。
症状分级指导治疗策略
筛窦炎的治疗要根据病程长短调整:
-
急性发作期(症状持续<4周):
- 通常采用联合方案,比如规范使用鼻用糖皮质激素、针对常见致病菌选择抗生素;同时用生理盐水冲洗鼻腔,配合黏液促排剂帮助分泌物排出。
- 治疗后需观察效果,若72小时内症状缓解超过六成,说明治疗有效。
-
慢性期(症状持续>12周):
- 需关注三方面情况:CT显示筛窦骨质增生超过3毫米(解剖结构异常);嗅觉检查发现嗅觉灵敏度下降2个等级(功能损害);用SNOT-22量表评估生活质量,得分超过50分需重点关注。
囊肿处理的循证决策
上颌窦囊肿的管理遵循三个原则:
- 观察随访:没有症状的囊肿,建议每半年到一年复查一次影像学检查。
- 动态监测:若囊肿大小超过3厘米,需定期做影像检查跟踪变化。
- 手术干预指征:出现以下情况要考虑手术:
- 神经受压:眼眶下方区域持续麻木;
- 继发炎症:反复出现慢性上颌窦炎;
- 影像异常:CT显示囊肿内液平面超过1.5厘米。
影像学评估要点
鼻窦CT是重要的检查手段,重点看这些内容:
-
筛窦炎评估:
- 骨质改变:CT显示骨头变硬(CT值超过250HU提示骨质硬化);
- 通气情况:中鼻道与筛窦的通气空间比例低于30%;
- 邻近结构:视神经管暴露长度超过5毫米,会增加手术风险。
-
囊肿特征分析:
- 边界:囊肿边缘模糊可能提示感染;
- 密度:CT值在15-25HU之间的多为黏液囊肿;
- 增强表现:增强扫描无强化,一般支持良性诊断。
多维风险评估体系
医生做决策时会综合以下因素:
-
症状轻重:
- 轻度:每天间歇性鼻塞不超过4小时;
- 中度:持续鼻塞伴睡眠质量下降;
- 重度:出现眶周疼痛、头痛等可能提示并发症的症状。
-
手术获益判断:
- 指南建议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估,若预期术后症状改善超过30分,才考虑手术;
- 复发风险:吸烟量较大(如吸烟指数>200支年)、合并过敏性鼻炎、有纤毛运动障碍的人,复发风险更高。
-
术式选择原则:
- 筛窦开放术:推荐使用0°或30°鼻内镜系统;
- 囊肿切除术:经鼻内镜入路比传统术式更优;
- 精准定位:术中用影像导航系统能提升操作准确性。
治疗进展与应用
近年研究有一些实用发现:
- 生物膜干预:术前针对生物膜的处理能降低感染风险;
- 激光技术:用特定波长激光做囊肿造口术,可减少术中出血;
- 微生态调节:术后在鼻腔局部用益生菌制剂,有助于降低复发风险。
筛窦炎和上颌窦囊肿的管理关键是“个体化”——急性筛窦炎要及时规范治疗,慢性期需关注结构与功能变化;囊肿无症状可观察,有症状或体积变大需及时处理。如果出现鼻塞、头痛、嗅觉下降等症状,建议尽早找医生评估,根据专业建议选择合适方案,才能更好控制病情、恢复生活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