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牙后脸疼别大意,可能是干槽症作怪

健康科普 / 治疗与康复2025-11-11 09:01:50 - 阅读时长3分钟 - 1382字
详解拔牙后常见并发症干槽症的发病机制、典型症状识别要点及科学应对方案,重点解析术后疼痛管理误区,提供预防感染的实用操作指南,帮助读者区分正常术后反应与异常症状。
干槽症血凝块脱落牙槽骨暴露放射性疼痛邻牙疼痛术后感染疼痛管理拔牙并发症口腔护理抗生素使用
拔牙后脸疼别大意,可能是干槽症作怪

拔牙后如果出现剧烈疼痛、创口有恶臭味,很可能是干槽症找上门了。作为拔牙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干槽症不仅会让你疼得“半边脸都抽着疼”,处理不及时还会延长恢复时间。今天我们就来把干槽症的“前世今生”说清楚——为什么会得、疼起来什么样、怎么处理,还有最关键的预防技巧。

血凝块脱落:干槽症的“导火索”

拔牙后,伤口里会形成一个血凝块,就像给牙槽骨盖了层“天然创可贴”。如果这个血凝块因为咀嚼摩擦、用吸管吸东西(负压吸引)或者过早溶解掉了,牙槽骨就直接暴露在口腔里。据研究,复杂拔牙(比如拔阻生智齿)后,干槽症的发生率约2%-5%,比普通拔牙更高。没有血凝块保护,牙槽骨会接触食物残渣和细菌,引发化学性炎症,释放很多炎症物质,刺激神经末梢,导致持续的剧烈疼痛。

疼得“错认”:干槽症的疼痛不一样

很多患者会在拔牙后2-3天突然出现剧烈疼痛,这种疼不是普通的“术后酸涨”——它会往半边脸扩散,像过电一样,有人说“连太阳穴都跟着疼”,甚至误以为是偏头痛。临床数据显示,约70%的患者还会连旁边的牙都跟着疼,这是因为炎症物质顺着牙周膜扩散到邻牙了。更关键的是,这种疼吃普通止痛药不管用,而且越往后越疼,和术后正常的不适完全不一样。

黄金48小时:干槽症的“急救窗口”

如果怀疑自己得了干槽症,一定要在48小时内找医生!医生会用双氧水和生理盐水交替冲洗创口,把里面的腐败物质冲干净——现在还会用负压吸引来冲,既冲得彻底又不会刺激伤口。之后会填塞碘仿纱条,它能慢慢释放抗菌物质,再加上生物敷料,给伤口造个“动态保护罩”。要提醒的是,抗生素不能随便用,只有高危患者才需要预防性吃,得听医生的。

术后护理:别踩这3个“坑”

很多人术后护理的误区,刚好是干槽症的“帮凶”:比如用牙签、棉签抠伤口“清理”,不停漱口把血凝块冲掉,自己涂消炎药膏——这些行为都会破坏血凝块的稳定性。正确的做法是:术后24小时内别刷牙,吃的东西温度别超过40℃(手摸不烫就行),睡觉或休息时把头垫高15度左右。另外,含氯己定的漱口水能降低30%的干槽症风险,但得在医生指导下用,别自己随便买。

哪些人更容易得?这些风险要避开

干槽症不是“随机发”的,有些人风险更高:比如吸烟者,得干槽症的概率是不吸烟者的3倍——尼古丁会让血管收缩,影响伤口供血;糖尿病患者血糖高,会抑制骨头细胞的修复能力,建议把血糖控制在8.3mmol/L以下(大概餐后两小时不超过这个数)再拔牙;吃口服避孕药的女性,雌激素水平变化会影响凝血功能,建议选月经周期的第23-28天(月经快来之前)拔牙。

预防是关键:医患一起“防”干槽症

预防干槽症得医生和患者一起努力:术前要拍全景牙片,评估牙槽骨的情况;有牙周炎的人要提前两周治牙周,把炎症控制住;术后咬的纱布要咬30分钟,别老吐了又咬,也别老吐口水;饮食要从冷流质(比如凉牛奶)、半流质(比如粥),再到软食(比如馒头)慢慢过渡,进食时别用患侧咀嚼。还有个新技术——局部用富含血小板的纤维蛋白凝胶,能让血凝块的稳定性提升40%,现在正在逐步推广。

总之,干槽症虽然疼得让人“刻骨铭心”,但只要术前做好检查、术后避开误区、控制好风险因素,大部分都能预防。如果真的出现剧烈疼痛、创口发臭,一定要第一时间找医生,别硬扛——干槽症的处理越早,恢复越快。记住,拔牙后的“好好照顾自己”,才是远离干槽症的核心!

大健康
大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