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海南一名产妇在海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分娩女婴,出院记录却显示“活男婴”,这一错误引发了亲子关系质疑。产妇通过社交媒体发声后,事件迅速引发关注。医院调查确认新生儿性别无误,承认是工作人员笔误,但该错误已让产妇产生严重心理焦虑。
医疗文书错误:危害、成因与信任危机
病历是医疗行为的法律文书,关键信息必须准确无误。性别错误直接挑战患者对医疗流程的信任,可能引发亲子关系质疑等连锁反应。在此次事件中,文书错误触发了“婴儿抱错”猜想,尽管监控核实排除了事实可能,但产妇仍出现持续焦虑、睡眠障碍等心理困扰。 从技术层面看,医院电子病历系统未与产前B超、分娩记录等建立数据联动校验机制,缺乏强制性逻辑校验。流程层面,病历书写未执行双人核对制度,文书审核环节形同虚设。沟通层面,发现错误后未主动告知患者,被动应对加剧了信任危机。类似事件会引发公众对医疗文书真实性的广泛质疑,涉及新生儿等关键环节需建立“零容错”管理机制。
心理创伤:影响与干预策略
患者发现矛盾信息时,会经历认知失调,触发焦虑、恐慌等情绪,部分人还会出现头痛、失眠等躯体化症状。即使通过亲子鉴定消除疑虑,仍可能残留持续的过度怀疑,表现为对医疗记录持续不信任、过度依赖检查等强迫行为。 医疗机构应建立“医疗文书错误快速响应机制”,在发现错误后48小时内由专人进行心理安抚,提供免费心理咨询服务。对已产生创伤后应激症状者,建议进行认知行为疗法(CBT),通过系统脱敏训练重建对医疗流程的信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设立医患沟通协调员,协助患者解读医疗文书并解答疑问,减少信息不对称引发的焦虑。
质量控制:改进路径与责任担当
开发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病历存证系统,将新生儿性别等关键信息与产前检查、分娩影像自动比对,设置强制校验节点。规定病历书写必须经医师与护士共同核对,关键信息修改需留存修改记录。 实行“首诊负责制”与“责任追溯制”,将文书错误纳入医护人员年度考核指标,重大错误直接与职业资格挂钩。定期开展医疗文书标准化培训,模拟文书错误场景进行应急演练。 建立“医疗文书双告知”制度,患者签署文件时,医护人员需逐项解释关键内容,并提供通俗版解读手册。设置文书错误赔偿基金,对因错误导致的心理治疗费用予以补偿,体现医疗机构责任担当。 此次事件警示医疗机构要构建“零错误”医疗记录管理体系,公众发现异常应理性质疑并配合核查,及时寻求心理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