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溺水施救要诀

暑期溺水高发,掌握岸上施救五字要诀很重要!

作者:张熙
2025-08-06 10:35:01阅读时长3分钟1272字
急诊科溺水施救方法岸上施救暑期安全救援误区心肺复苏AED设备安全水域青少年安全急救流程溺水急救溺水预防溺水风险科学施救生命守护

近期正值暑期,溺水事件进入高发期,溺水已然成为青少年意外死亡的“头号杀手”。在湖南益阳,一名孩子不慎落水,一位东北大哥果断跳水施救,上岸时虽已精疲力尽,但孩子最终平安回到家人身边。然而,并非所有溺水事件都有如此圆满的结局。在浙江台州,19岁女孩王嘉曼为救落水女子,盲目跳入河道,最终因体力不支不幸溺亡。这两起案例形成了鲜明对比,凸显了正确施救方法的重要性。而且,溺水风险并非只存在于江河、水库等自然水域,像浴缸、泳池等日常场景也存在隐患。接下来,就为大家介绍“岸上施救五字要诀”,帮助大家掌握科学施救流程,减少因错误救援导致的二次伤亡。

溺水危害隐蔽,施救误区多致命

溺水过程往往无声无息,落水者因本能反应无法呼救,黄金救援时间通常仅有4 - 6分钟。很多人不知道,溺水危害有着很强的隐蔽性,落水者可能在毫无声响的情况下陷入危险。 常见的施救误区有不少。有人贸然跳水施救,这对非专业人员来说十分危险;还有人在拖拽溺水者时拉拽颈部,增加了脊椎损伤的风险;更有人救起溺水者后仅专注于控水,从而延误了心肺复苏的最佳时机。就像王嘉曼案例,未成年人或非专业人员盲目下水施救,不仅救不了人,还可能搭上自己的性命。所以,未成年人或非专业人员遇到溺水情况,一定要优先呼叫专业救援,并利用工具间接施救。

岸上施救五字要诀,守护生命奇迹

  • “决”(决策判断):发现有人溺水,首先要确认环境安全,看看水域是否有暗流、漏电等二次危险,同时快速评估自身能力,千万别盲目行动。然后,要立刻拨打110/120,还可以同步联系附近的救生员或寻找AED设备。
  • “叫”(呼救与分工):指挥现场人员分工很重要。安排1人负责联系救援,1人去取周边的救生设备,如救生圈、长杆等,1人观察溺水者的位置。团队协作能避免多人混乱操作,提高救援效率。
  • “伸”(工具延伸救援):如果现场有竹竿、树枝、衣物等物品,可以把它们当作延长工具。施救者要保持低姿匍匐接近溺水者,避免被拽入水中。抓握溺水者时,要抓住手腕而非上肢,然后缓慢将其拖拽至安全区域。
  • “抛”(抛投救生器材):要是没有伸展工具,那就迅速抛投救生圈、绑有浮物的绳索或大型漂浮物,如塑料桶。抛投时,要确保物品准确落于溺水者前方,别让溺水者直接扑抓到施救者。
  • “拖”(岸上急救衔接):把溺水者拖拽到岸边后,要立即评估其意识与呼吸状态。如果溺水者无反应且无呼吸,要马上清理口鼻异物,并启动心肺复苏。这里要记住“先通气后控水”原则,优先开放气道进行人工呼吸,而不是只专注于控水,以免延误抢救时机。

溺水急救与后续管理,一个都不能少

  • 急救流程标准化:实施心肺复苏时,胸外按压深度要达到5 - 6厘米,频率为100 - 120次/分钟。同时,要注意自身防护,比如使用呼吸膜避免感染风险。如果现场有AED设备,要在合适的时机使用。
  • 低温伤害预防:溺水者身上的湿衣服会导致体温过低,要快速帮他们脱去浸水衣物,并覆盖保暖毯。但要注意,不能直接加热或过度摩擦皮肤,否则会造成组织损伤。
  • 后续医疗跟进:就算溺水者恢复了呼吸,也一定要送医检查,因为可能存在肺水肿、电解质紊乱等潜在并发症。对于反复溺水或长时间缺氧的人,脑复苏与神经功能评估尤为重要。

岸上施救五字要诀科学又实用,大家要通过社区培训、模拟演练来掌握这些技能。预防溺水要优先,家长要做到“触手可及”的有效看护,社区要加强水域警示与救生设备配置。鼓励大家参与急救课程认证,将知识转化为行动力,一起构建防溺水安全网络。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页内容撰写过程部分涉及AI生成(包括且不限于题材,素材,提纲的搜集与整理),请注意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