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黑龙江省鸡西市鸡冠区“晓波托老所”发生的虐老事件引发关注。2025年9月13日,夜班护工赵某某因老人杨某某未配合工作,用剪刀击打其左手致挫伤化脓。监控虽记录全过程却未及时制止,涉事护工被拘罚,托老所停业注销。这起事件暴露了养老机构在多方面的漏洞,为失能老人健康安全敲响警钟。
失能老人健康安全面临哪些风险?
- 身体伤害后果严重:老年人皮肤薄、皮下脂肪少,外伤易引发深层组织感染,且血液循环差,伤口愈合慢。像本案中老人手部被剪刀击打后,因未及时处理,伤口化脓感染,可能诱发败血症等致命并发症。老年人免疫系统衰退,对细菌清除能力下降,伤口感染风险显著高于青壮年,需规范使用抗生素和做好创面护理来控制感染。
- 心理创伤危害大:受虐老人易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表现为记忆力衰退、睡眠障碍和社交退缩。失智老人可能通过异常行为如自残、拒食等间接反映心理创伤。长期压抑情绪会抑制免疫功能,加速慢性病进展。
- 管理漏洞连锁效应:涉事护工未接受老年心理护理专项培训,缺乏压力管理技巧,暴力行为体现职业倦怠与情绪失控。托老所虽有监控却无实时巡查机制,无法阻止伤害发生。同时,未建立伤害事件分级响应流程,护工未接受急救培训,延误伤口处理,加重感染风险。
养老机构安全监管为何失效?
- 监控设备功能异化:当前养老机构把监控当“证据留存工具”,缺乏行为识别技术和24小时值班监看机制。多数机构未将监控权限开放给家属,导致家属监督渠道缺失,本案中伤害持续多天才被揭露。
- 人员管理制度缺陷:部分机构护工准入门槛低,仅要求基础健康证,不核查暴力倾向历史。岗前培训侧重基础护理操作,忽视老年心理学等关键内容。小型托老所问责机制薄弱,常以“辞退”代替法律追责,未建立行业黑名单制度。
- 监管体系执行盲区:《养老机构服务安全基本规范》部分条款缺乏量化考核指标,突击检查频次不足,多关注硬件设施而非服务过程。对虐待行为惩处上限低,法律威慑不足。
如何保障失能老人健康安全?
- 硬件升级与技术赋能:部署智能监控系统,通过算法识别异常肢体动作,触发即时警报并保存证据。建立家属远程监督通道,在保护隐私前提下,让家属通过加密平台查看实时监控,设置异常行为预警推送。
- 人员管理强化措施:实行护工资质分级认证,基础护理员需通过老年心理学考试,禁止暴力倾向者从业,建立全国统一护工信用档案。每季度开展压力管理、非暴力沟通等专项培训,考核不合格者暂停执业。
- 制度性保障体系构建:推行“双随机一公开”检查机制,由卫健、民政部门联合突击检查,重点核查监控有效性与应急处置记录。完善法律追责链条,将虐待老人行为纳入加重情节,明确养老机构连带责任。建立受害者补偿基金,为受害者提供资金支持。 失能老人健康安全需从硬件、人员和制度多方面保障,各方合力为老人筑牢安全屏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