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南卡罗来纳大学Souvik Sen博士团队在《神经病学 开放获取》杂志发表的研究引发了广泛关注。该研究揭示,牙龈疾病与大脑白质损伤存在显著关联,可能使脑损伤风险增加56%。此研究基于对1143名平均77岁参与者的牙科检查和MRI数据,首次从大规模人群层面证实了口腔慢性炎症与脑小血管病变的联系,为"口腔 - 大脑轴"理论提供了科学依据。
研究数据呈现出惊人的结果。牙龈疾病患者脑白质高信号(WMH)体积平均达2.83%,明显高于口腔健康者的2.52%。在病情最严重的病例中,受影响组织体积超21.36毫升,是最低组的三倍之多。白质高信号作为脑小血管病变的标志,与记忆力下降、平衡障碍及中风风险直接挂钩。即便研究团队控制了年龄、血压等变量,牙龈疾病患者出现广泛白质损伤的风险依旧高出56%。
那么,牙龈疾病是怎样影响大脑白质健康的呢?牙龈卟啉单胞菌等致病菌可能是重要因素。它们通过血液循环进入大脑后,会引发炎症反应,破坏神经纤维束的髓鞘,导致信息传递效率降低。这种损伤具有特异性,主要关联白质高信号而非其他脑病变,说明炎症通路可能通过特定机制作用于脑血管。比如,细菌毒素可能削弱血脑屏障,让炎症因子直接损伤神经细胞,加速认知衰退进程。
研究专家给出了实用建议,改善口腔卫生是降低脑损伤风险的关键。具体日常措施如下:
- 正确刷牙: 每天刷牙两次,有效清除牙齿表面和牙缝间的食物残渣和细菌。
- 使用牙线: 用牙线清洁牙缝,这是刷牙难以触及的区域,能减少细菌滋生。
- 定期洗牙: 每6个月进行一次专业洗牙,去除牙结石和牙菌斑。
对于已经出现牙龈疾病的人,及时治疗十分重要。像牙周刮治或使用抗生素等方法,可显著降低血液中的炎症标志物,从而减缓脑白质损伤的进程。研究团队指出,早期干预或许能成为延缓阿尔茨海默病或血管性痴呆的新策略,对中老年人群意义重大。普通人可以定期进行牙科检查来监测口腔健康状况,同时结合脑部MRI筛查高风险人群。例如,60岁以上人群若出现牙龈出血或牙龈退缩,应主动评估脑血管健康,并调整生活方式,如戒烟、控制血糖等,协同降低风险。
虽然这项研究证实了牙龈疾病与大脑白质损伤的关联性,但因果关系仍需进一步验证。未来需要通过纵向研究追踪牙龈治疗对脑损伤进展的影响,探索针对性抗炎药物或益生菌干预的效果。例如,抑制特定炎症通路可能为脑保护提供新靶点。
在公共卫生领域,需要加强口腔健康与大脑健康的联动宣传。目前,牙龈疾病的危害常被低估,但其潜在的脑损伤风险提示我们要将口腔护理纳入整体健康管理计划。医疗机构可以开发联合筛查方案,如在老年体检中同步评估口腔和脑血管健康。
对普通读者来说,该研究强调了"预防窗口期"的重要性。通过维护口腔卫生,有可能同时保护大脑功能,延缓衰老相关认知衰退。这种低成本、高效益的健康策略值得广泛推广。
此次研究为口腔健康与脑健康之间的关联提供了明确证据,提示牙龈疾病不仅是局部感染,更是全身性炎症的警示。公众应重视日常口腔护理,医疗机构需推动多学科协作的预防策略。未来若能明确因果关系并开发针对性干预措施,或许能开辟脑血管疾病防治的新路径,为老龄化社会的健康挑战提供解决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