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将全程直播由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主办的“科普竞技场”健康科普大赛。大赛在2025年10月15日13:00开始,持续两小时,12组来自多科室的团队,会用情景剧、顺口溜等形式,聚焦高血压管理、隐形糖识别等热点健康话题,传递权威医学知识,观众可边看边学。
高血压控制率不足20%,问题出在哪?
高血压是我国患病人数最多的慢性病,约2.45亿人患病,但控制率不足20%。很多患者测量方法错误,像姿势不对、没静坐休息,用药依从性差,还忽视家庭监测,导致血压波动。大赛上还展示了一些典型误区,比如部分患者只在头晕时测血压,有的因“白大衣高血压”自行停药,甚至想用保健品替代规范治疗。
三招教你科学管理高血压!
大赛给出了科学解决方案。测量血压前要排空膀胱、静坐5分钟,双脚平放地面,前臂与心脏同高,别穿紧绷衣物,测量时也别说话。日常管理上,药物和监测要结合,每天固定时段测量,连续3天记录数据后找医生调药,别自己增减剂量。生活中要低钠高钾饮食,每天盐摄入量<5克,每周做150分钟有氧运动,戒烟限酒。血压有波动别直接停药,结合症状判断,拿不准就咨询医生。《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3)》显示,规范测量能让血压控制达标率提升30%,家庭监测配合生活方式调整可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25%。
传统科普效果差?创新形式来救场!
传统科普专业术语多,单向灌输,听众容易疲劳,复杂原理也难变成行动指南,公众参与度低,之前调查显示仅12%居民能准确复述血压测量要点。这次大赛就有很多创新,情景剧再现家庭场景里错误的测量行为,直观展示后果;顺口溜把血压监测步骤编成押韵口诀,实验显示记忆留存率提升50%;还有互动问答环节,观众发弹幕答题,专家实时反馈,强化知识点吸收。2024年大赛后调研发现,观众对高血压监测方法的正确操作知晓率从43%提升到78%,开始定期测量等行为改变率达35%。
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这些要点要牢记!
大赛还给出了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的建议。儿童近视防控可以采用“一增一减”策略,每天户外活动>2小时,近距离用眼每20分钟休息20秒。研究显示,每天1小时户外活动能让近视发病率降低23%,持续近距离用眼>4小时会让风险增加2.3倍。识别隐形糖要看食品标签,像麦芽糖浆、果葡糖浆都是“隐形糖”,每天添加糖摄入<25克,比如一瓶500ml果汁饮料约等于14块方糖,一包沙拉酱约等于3.5块方糖。老年人要重视肌肉流失,每天每千克体重摄入1.2 - 1.5克蛋白质,结合抗阻训练,延缓肌肉衰减。 这次大赛用创新形式把专业医学知识变成可操作的健康指南,大家可以通过直播学习,把知识用到日常健康管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