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呕吐是很多家长都会遇到的状况,它有可能是喂养不当造成的小问题,也可能是感染、消化系统问题甚至严重疾病的信号。所以,学会结合宝宝的具体表现判断呕吐原因,并及时采取对应措施非常重要。要是宝宝呕吐还伴随着脱水、意识改变等症状,那必须马上就医,以免耽误治疗。
宝宝呕吐常见原因大揭秘,教你初步识别!
- 喂养不当惹的祸:喂奶过快、过量,姿势不当或者宝宝吞入空气,都可能导致非喷射性吐奶。一般表现为进食后,宝宝会少量吐出未消化的奶液,而且没有发热、腹痛等症状。要是遇到这种情况,家长可以少量多次地给宝宝喂奶,喂完后把宝宝竖抱起来,轻轻拍嗝15 - 20分钟,再保持45度斜抱姿势一会儿。
- 胃肠功能紊乱来袭:腹部受凉、饮食突然改变或者食物过敏,都可能引发胃肠功能紊乱。宝宝会出现间歇性呕吐,还可能伴有食欲减退、腹胀、大便异常等症状。家长在家要多留意,记录好宝宝呕吐的频率、大便的性状以及其他伴随症状。
- 感染性疾病要警惕:不同的感染性疾病,呕吐症状也不一样。胃肠炎会导致喷射状呕吐,还会有水样便和发热症状;肠套叠时,宝宝会阵发性哭闹,有果酱样便,呕吐物还可能含胆汁;脑膜炎则是喷射性呕吐,同时伴有高热、前囟膨隆、嗜睡等症状。这里要特别注意,肠套叠通过超声能看到“靶环征”,而脑膜炎需要做腰穿才能确诊。
- 胃食管反流别忽视:因为婴儿食管括约肌发育不全,所以容易出现频繁吐奶的情况,严重的话还会影响宝宝体重增长。家长要多观察,看看宝宝吐奶是不是很频繁,会不会影响正常进食,体重增长有没有停滞。
家庭护理全攻略,紧急情况这样处理!
- 喂养调整有妙招:先把奶量调整为原来的2/3,然后分次喂给宝宝。喂奶后,让宝宝保持直立30分钟,睡觉时把床头抬高15 - 20厘米。要注意,千万不要强迫宝宝进食,也不要频繁更换奶粉。
- 缓解症状小方法:可以用40℃左右的温毛巾给宝宝热敷腹部,每次10分钟;也可以在避开进食后1小时的时间段,顺时针给宝宝按摩脐周,每次5分钟。还可以尝试给宝宝吃点益生菌,比如枯草杆菌二联活菌,但要是需要用蒙脱石散,一定要注意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 预防脱水很关键:正确配制口服补液盐Ⅲ,1包兑250ml温水,然后分次小口喂给宝宝。如果发现宝宝尿量减少(<4小时无尿)、囟门凹陷、皮肤弹性差,那可能就是脱水的信号,要格外注意。
- 紧急就医别犹豫:如果宝宝出现呕吐物带血或胆汁、持续喷射性呕吐、发热超过38.5℃、抽搐或昏迷、4小时无法进食、尿量明显减少、腹部触诊有硬块等情况,一定要立即送宝宝去医院。
预防措施大揭秘,长期健康这样管理!
- 喂养卫生要做好:奶瓶要严格煮沸消毒,100℃持续5分钟,喂奶前后家长都要洗手,避免交叉感染。给宝宝添加辅食时,要遵循“由少到多、由稀到稠”的原则,每次只引入1种新食材,观察3天再添加下一种。
- 环境与体位巧调整:为了防止宝宝反流,可以试试楔形垫、枕头叠高法或者专用反流睡袋这几种睡眠方案。室内温度最好控制在24 - 26℃,避免宝宝腹部受凉。还要注意,不要让宝宝在餐后剧烈活动。
- 疾病监测不能少:家长可以建立一个呕吐日记,记录宝宝呕吐的时间、量、颜色以及伴随症状。每个月给宝宝测量体重,绘制生长曲线。另外,接种疫苗能有效预防一些感染性疾病,比如轮状病毒疫苗。
- 复诊与随访很重要:定期带宝宝做血常规、粪便轮状病毒检测、腹部B超等检查。如果复查结果有异常值,要及时了解其临床意义。治疗期间,一定要严格按照医生的嘱咐给宝宝用药,比如抗生素疗程,千万不能擅自停药。
宝宝呕吐虽然常见,但背后可能隐藏着各种风险。家长要学会通过症状特征,初步判断呕吐原因,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掌握紧急就医的指征。日常要养成预防习惯,定期给宝宝做健康监测。记住,千万不要自行给宝宝使用止吐药物,所有药物都要经过医生评估后才能用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