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鼽(TM1)Allergic rhinitis disorder (TM1)
编码SC90
关键词
索引词Allergic rhinitis disorder (TM1)、鼻鼽(TM1)
缩写AR、过敏性鼻炎
别名鼻敏感、季节性鼻炎、常年性鼻炎、花粉症
鼻鼽(过敏性鼻炎)的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
-
金标准(确诊依据):
- 过敏原特异性IgE检测阳性:血清特异性IgE浓度≥0.35 kU/L(CAP系统)或皮肤点刺试验阳性(风团直径≥3mm)。
- 鼻激发试验阳性:过敏原直接鼻腔激发后出现典型四联征(鼻痒、喷嚏、清涕、鼻塞)。
-
必须条件(核心诊断依据):
- 典型症状持续存在:
- ≥2项核心症状(鼻痒、阵发性喷嚏≥3次/发作、清水样涕、鼻塞)。
- 症状持续时间符合分型标准(间歇性:<4天/周或<4周;持续性:≥4天/周且≥4周)。
- 典型症状持续存在:
-
支持条件(辅助诊断依据):
- 体征支持:鼻内镜检查见鼻甲黏膜苍白水肿(特异性>85%)。
- 实验室支持:
- 鼻分泌物涂片嗜酸性粒细胞比例>10%(敏感性60%-80%)。
- 血清总IgE>100 IU/mL(非特异性,需结合临床)。
- 过敏原暴露关联:症状在接触花粉/尘螨等特定过敏原后加重。
-
阈值标准:
- 确诊:符合"金标准"任意一项 + "必须条件"。
- 临床诊断:符合"必须条件" + ≥2项"支持条件"。
二、辅助检查
检查项目树:
mermaid
graph TD
A[鼻鼽辅助检查] --> B[病史与体格检查]
A --> C[实验室检查]
A --> D[影像学检查]
B --> B1(症状持续时间评估)
B --> B2(鼻内镜黏膜观察)
C --> C1(血清特异性IgE)
C --> C2(鼻分泌物涂片)
C --> C3(血清总IgE)
D --> D1(鼻窦CT)
判断逻辑:
-
鼻内镜检查:
- 阳性标准:鼻甲黏膜苍白水肿 + 水样分泌物 → 支持过敏性鼻炎诊断。
- 鉴别意义:黏膜充血伴脓涕提示感染性鼻炎。
-
过敏原检测:
- 皮肤点刺试验:风团直径>3mm为阳性,明确致敏原种类。
- 血清特异性IgE:>0.35 kU/L提示致敏,需与临床症状关联解读。
-
鼻分泌物涂片:
- 嗜酸性粒细胞>10%:提示变态反应性炎症(特异性>70%)。
- 中性粒细胞为主:需排除细菌感染。
-
鼻窦CT:
- 适应证:疑似鼻窦炎并发症或结构性异常。
- 鉴别点:过敏性鼻炎仅见黏膜增厚,无液平或骨质破坏。
三、实验室检查的异常意义
-
血清特异性IgE:
- 异常值:≥0.35 kU/L
- 意义:确诊过敏原类型;>3.5 kU/L提示强致敏状态。
-
鼻分泌物嗜酸性粒细胞:
- 异常值:比例>10%
- 意义:提示Th2型炎症活动,指导糖皮质激素使用。
-
血清总IgE:
- 异常值:>100 IU/mL(成人)或>年龄参考值上限
- 意义:支持过敏体质,但非特异性(寄生虫感染/湿疹可升高)。
-
血常规:
- 嗜酸性粒细胞计数:>0.5×10⁹/L
- 意义:反映系统性过敏反应,需排除嗜酸粒细胞增多症。
四、诊断流程总结
- 初筛:基于典型四联征+病程分型。
- 确诊:依赖过敏原检测(皮肤点刺/血清IgE)阳性。
- 鉴别:鼻内镜排除感染征象,影像学排除鼻窦炎。
- 重症评估: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程度指导抗炎治疗强度。
参考文献:
- 《过敏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22年修订版)》(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 ARIA Guidelines 2023(Allergy期刊)
- 《鼻分泌物细胞学临床实践专家共识》(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
- WHO《变应性鼻炎及其对哮喘的影响》白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