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特指的类天疱疮Unspecified Pemphigoid

更新时间:2025-06-19 03:07:48
编码EB41.Z

关键词

索引词Pemphigoid、未特指的类天疱疮、类天疱疮
缩写BP、Bullous-Pemphigoid
别名非特异性类天疱疮

未特指的类天疱疮的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金标准)

  1. 必须条件(确诊依据)

    • 直接免疫荧光(DIF)阳性:皮肤活检标本基底膜带可见IgG和/或C3呈连续线状沉积(阳性率80%-90%)。
    • 组织病理学特征:表皮下裂隙或水疱形成,伴嗜酸性粒细胞为主的炎细胞浸润(典型率80%-90%)。
  2. 支持条件(临床与实验室依据)

    • 典型皮损:躯干/四肢屈伸侧出现紧张性水疱或大疱(70%-90%),伴剧烈瘙痒(70%-90%)。
    • 血清学阳性
      • 间接免疫荧光(IIF)检出抗基底膜带抗体(阳性率70%-80%)。
      • ELISA检测抗BP180 NC16A抗体阳性(阳性率60%-80%)。
    • 黏膜受累:口腔/生殖器黏膜糜烂或溃疡(20%-40%)。
  3. 阈值标准

    • 确诊:需同时满足:
      • 直接免疫荧光阳性(IgG/C3线状沉积)
      • 组织病理学显示表皮下裂隙伴嗜酸性粒细胞浸润
    • 高度疑似(DIF不可行时):
      • 典型皮损 + 血清学两项阳性(IIF+ELISA)

二、辅助检查

  1. 检查项目树
    mermaid graph TD A[疑似类天疱疮] --> B1(皮肤活检) A --> B2(血清学检测) B1 --> C1[组织病理学] B1 --> C2[直接免疫荧光-DIF] B2 --> C3[间接免疫荧光-IIF] B2 --> C4[ELISA抗BP180/BP230] A --> B3(黏膜评估) B3 --> C5[口腔/生殖器检查] A --> B4(炎症标志物) B4 --> C6[血常规+CRP] C1 --> D[确诊/排除] C2 --> D C3 --> D C4 --> D

  2. 判断逻辑

    • DIF:金标准,线状沉积提示自身免疫性大疱病。阴性需重复活检(取材于皮损周围正常皮肤)。
    • IIF:阳性支持诊断,但阴性不排除(敏感性70%)。
    • ELISA:抗BP180 NC16A抗体>20 U/mL具诊断意义,水平与疾病活动度正相关。
    • 病理活检: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是核心特征,需排除疱疹样皮炎(中性粒细胞为主)。

三、实验室检查的异常意义

  1. 直接免疫荧光(DIF)

    • 异常意义:IgG/C3线状沉积确诊自身免疫性大疱病,需鉴别大疱性狼疮(颗粒状沉积)。
  2. ELISA抗BP180抗体

    • >20 U/mL:提示活动性类天疱疮(特异性>95%)。
    • 动态监测:治疗中下降>50%提示治疗有效,复发前常先升高。
  3. 血常规

    • 嗜酸性粒细胞升高(>0.5×10⁹/L):反映Th2免疫活化(见于70%活动期患者)。
    • 白细胞升高+CRP↑:提示继发感染或重度炎症。
  4. 间接免疫荧光(IIF)

    • 猴食管基底膜带荧光:类天疱疮特异性表现,但敏感性仅70%。
  5. 病理检查

    • 表皮下水疱+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典型表现,需排除药物性大疱病(淋巴细胞为主)。

四、总结

  • 确诊核心:依赖皮肤活检(DIF阳性+组织病理特征)。
  • 关键鉴别:大疱性类天疱疮需特异性抗BP180抗体支持,未特指型可能抗体阴性。
  • 治疗监测:ELISA抗体水平是评估疗效/复发的敏感指标。

参考文献

  1.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 (2023) 类天疱疮诊断共识
  2. 欧洲皮肤病学论坛(EDF)自身免疫性大疱病指南(2022)
  3. British Journal of Dermatology 类天疱疮实验室诊断标准(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