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特指的光或紫外线照射引起的皮肤病Other specified Dermatoses provoked by light or UV radiation
编码EJ6Y
关键词
索引词Dermatoses provoked by light or UV radiation、其他特指的光或紫外线照射引起的皮肤病、光化性皮肤病、特应性湿疹,光加重、特应性皮炎,光加重
别名光敏性皮肤病、紫外线照射引起的皮肤病、日晒性皮肤病
其他特指的光或紫外线照射引起的皮肤病的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
-
金标准(确诊依据):
- 光试验阳性:最小红斑量(MED)测试显示UVB敏感性显著降低(低于同肤色人群正常值30%以上)。
- 皮肤活检病理特征:组织学检查发现表皮内晒伤细胞、真皮血管周围淋巴细胞浸润及基底细胞空泡变性。
-
必须条件(核心诊断依据):
- 明确紫外线暴露史:发病前48小时内存在高强度紫外线暴露(如烈日下活动≥2小时、雪地/水面反射环境)。
- 典型皮损分布:紫外线暴露区域(面部、颈V区、手臂)出现边界清晰的红斑/水肿/水疱。
-
支持条件(辅助诊断依据):
- 临床症状组合:
- 主症状:灼痛/瘙痒(发生率≥70%)
- 次症状:脱屑或色素沉着(发生率≥50%)
- 光敏物接触史:近期使用光敏性药物(四环素类、噻嗪类利尿剂等)或接触光敏性化学物质(如焦油)。
- 免疫学指标:抗核抗体(ANA)阴性(排除红斑狼疮)。
- 临床症状组合:
-
阈值标准:
- 符合"金标准"中任意一项即可确诊。
- 若无金标准证据,需同时满足:
- 必须条件全部
- 支持条件≥2项
二、辅助检查
mermaid graph TD A[辅助检查] --> B[病史与体格检查] A --> C[实验室检查] A --> D[功能试验] B --> B1(紫外线暴露史追溯) B --> B2(皮损分布评估) C --> C1(皮肤活检) C --> C2(血液检查) D --> D1(最小红斑量测试-MED) D --> D2(光斑贴试验)
判断逻辑说明:
-
最小红斑量测试(MED):
- 在背部非曝光区给予递增剂量UVB照射,24小时后观察
- 阳性判断:诱发红斑的UVB剂量≤15-20 mJ/cm²(正常值:25-70 mJ/cm²)
- 意义:直接证明紫外线敏感性增高,是光线性皮肤病的确诊依据
-
光斑贴试验:
- 将可疑光敏物贴于皮肤,UVA照射后观察48-72小时
- 阳性判断:照射区出现湿疹样反应
- 意义:鉴别光接触性皮炎,指导避免特定光敏物
-
皮肤活检:
- 关键病理特征:
- 角质形成细胞凋亡(晒伤细胞)
- 真皮浅层血管周围淋巴细胞浸润
- 基底细胞层空泡变性
- 鉴别意义:排除皮肤T细胞淋巴瘤、红斑狼疮等
- 关键病理特征:
-
皮肤影像学:
- 反射式共聚焦显微镜(RCM):实时显示表皮细胞坏死和炎症浸润
- 皮肤超声:测量真皮水肿厚度(>0.8mm提示急性炎症)
三、实验室检查的异常意义
-
皮肤活检病理:
- 晒伤细胞出现:>5个/高倍视野→确诊紫外线急性损伤
- 真皮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提示光毒性反应而非光过敏
-
炎症标志物:
- C反应蛋白(CRP):>10 mg/L(正常<5)→提示全身炎症反应
- 白细胞计数:>12×10⁹/L伴中性粒细胞升高→继发感染风险
-
免疫学检查:
- 抗核抗体(ANA):阳性需排除系统性红斑狼疮
- 补体C3/C4:降低提示自身免疫过程参与
-
光敏物筛查:
- 血卟啉定量:尿卟啉>100 μg/24h→提示卟啉病相关光敏
- 药物浓度检测:如血中多西环素>2 mg/L→增强光毒性
四、诊断流程要点
- 首要鉴别:通过MED测试区分光毒性反应(剂量依赖性)与光变应性反应(免疫介导)。
- 慢性损害评估:对反复发作者需行皮肤镜检,筛查光化性角化病的特征性"草莓征"。
- 预警指征:出现糜烂/破溃伴发热时,立即查血培养排除继发感染。
参考文献:
- 《中国光线性皮肤病诊疗指南》(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
- WHO《紫外线辐射健康影响评估指南》
- Bolognia JL.《Dermatology》第4版(光敏感性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