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特指的细菌性肺炎Unspecified Bacterial pneumonia
编码CA40.0Z
关键词
索引词Bacterial pneumonia、未特指的细菌性肺炎、细菌性肺炎、急性细菌性肺炎、双侧细菌性肺炎、细菌性大叶性肺炎、细菌性化脓性肺炎、肺炎链球菌和流感嗜血杆菌以外的细菌引起的支气管肺炎
缩写WTS-JXFM、UBP
别名普通细菌性肺炎、一般细菌性肺炎、常见细菌性肺炎
后配组 注:后配组是ICD-11中的组合模式,通过补充内容更精准描述疾病特征或致病原因。此处非完整版本,详细可自行查阅ICD11官网
致因属性
--医院获得性--社区获得性 职业相关性
XB5G职业作为辅助因素XB80非职业相关性XB17职业作为主要因素XB17环境性XB17特发性位侧
XB17单侧,未特指XB17左侧XB17双侧XB17右侧临床表现
XB17脓毒症伴脓毒性休克XB17脓毒症不伴脓毒性休克关联情况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病
1C62.30卡波西肉瘤合并人免疫缺陷病毒病,未提及是否合并结核病或疟疾1C60.3HIV感染临床4期合并结核病1C60.3Y其他特指的HIV感染临床4期合并结核病1C60.3Z未特指的HIV感染临床4期合并结核病1C62.2HIV感染临床3期未提及是否合并结核病或疟疾1C60.1HIV感染临床2期合并结核病1C62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病未提及是否合并结核病或疟疾1C62.Z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病未提及合并症,临床分期未特指1C61.0HIV感染临床1期合并疟疾1C62.1HIV感染临床2期未提及是否合并结核病或疟疾1C61.1HIV感染临床2期合并疟疾1C61.30艾滋病相关卡波西肉瘤合并疟疾1C62.3HIV感染临床4期未提及是否合并结核病或疟疾1C62.3Y其他特指的HIV感染临床4期未提及是否合并结核病或疟疾1C62.3Z未特指的HIV感染临床4期未提及是否合并结核病或疟疾1C60.0HIV感染临床1期合并结核病1C60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病合并结核病1C60.ZHIV感染合并结核病,临床分期未特指1C62.0HIV感染临床1期未提及是否合并结核病或疟疾1C61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病合并疟疾1C61.Z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病合并疟疾,临床分期未特指1C60.30艾滋病相关卡波西肉瘤合并结核病1C60.2HIV感染临床3期合并结核病1C61.3HIV感染临床4期合并疟疾1C61.3Y其他特指的HIV感染临床4期合并疟疾1C61.3Z未特指的HIV感染临床4期合并疟疾1C61.2HIV感染临床3期合并疟疾 检出耐药微生物
MG50.03耐多粘菌素的鲍曼不动杆菌MG50.53耐四代头孢菌素的肺炎克雷伯菌MG50.A1耐氟喹诺酮的志贺菌MG50.10耐氟喹诺酮的弯曲杆菌MG50.70耐青霉素的脑膜炎奈瑟氏菌MG50.B0耐氟喹诺酮的弧菌MG50.61耐大环内酯的淋球菌MG50.C0其他耐碳青霉烯的肠杆菌属MG50.54耐碳青霉烯的肺炎克雷伯菌MG50检出耐药革兰氏阴性菌MG50.Y检出其他特指的耐药革兰氏阴性菌MG50.Z检出未特指的耐药革兰氏阴性菌MG51.01耐万古霉素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G50.21耐氟喹诺酮的大肠埃希菌MG53.0耐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MG50.C1其他第三代耐头孢菌素耐药肠杆菌MG50.A耐药志贺菌MG50.AY其他耐药志贺菌MG50.AZ未特指的耐药志贺菌MG51.0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MG51.0Y其他特指的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MG51.0Z未特指的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MG50.23耐四代头孢菌素的大肠埃希菌MG50.24耐碳青霉烯的大肠埃希菌MG50.51耐氟喹诺酮的肺炎克雷伯菌MG50.26耐青霉素的大肠埃希菌MG50.A0耐碳青霉烯的志贺菌MG51.02青霉素酶稳定的耐β内酰胺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G50.91耐三代头孢菌素的沙门氏菌MG50.56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肺炎克雷伯菌MG51.00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G50.8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G50.8Y其他的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G50.8Z未特指的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G55检出耐药寄生虫MG55.Y检出其他特指的耐药寄生虫MG55.Z检出未特指的耐药寄生虫MG50.5耐药肺炎克雷伯菌MG50.5Y其他的耐药克雷伯菌MG50.5Z未特指的耐药克雷伯菌MG50.30耐氨苄西林的流感嗜血杆菌MG50.9耐药沙门氏菌MG50.9Y耐其他抗生素的沙门氏菌MG50.9Z耐未特指抗生素的沙门氏菌MG51检出耐药革兰氏阳性菌MG51.Y检出其他特指的革兰氏阳性菌MG51.Z检出未特指的革兰氏阳性菌MG52.01耐药的非结核分枝杆菌MG5Y检出其他耐药微生物MG5Z检出未特指的耐药微生物MG50.90耐氟喹诺酮的沙门氏菌MG50.62耐氨基环醇的淋球菌MG50.1耐药弯曲杆菌MG50.1Y其他特指的耐药弯曲杆菌MG50.1Z未特指的耐药弯曲杆菌MG52.02广泛耐药结核分枝杆菌MG53检出耐药病毒MG53.Y检出其他特指的耐药病毒MG53.Z检出未特指的耐药病毒MG51.2耐药肠球菌MG51.2Y其他耐药肠球菌MG51.2Z未特指的耐药肠球菌MG51.20耐万古霉素的肠球菌MG50.40耐克拉霉素的幽门螺杆菌MG50.C其他耐抗生素肠杆菌MG50.CY其他特指的耐药肠杆菌MG50.CZ未特指的耐药肠杆菌MG50.80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MG51.11耐磺胺类或甲氧苄氨嘧啶的肺炎链球菌MG50.60耐三代头孢菌素的淋球菌MG50.50耐磺胺类或甲氧苄胺嘧啶的肺炎克雷伯菌MG50.7耐药脑膜炎奈瑟氏菌MG50.7Y其他特指的耐药脑膜炎奈瑟氏菌MG50.7Z未特指的耐药脑膜炎奈瑟氏菌MG50.92耐碳青霉烯的沙门氏菌MG50.64耐氨基糖甙类的淋球菌MG50.6耐药淋球菌MG50.6Y其他耐药淋球菌MG50.6Z未特指的耐药淋球菌MG50.3耐药流感嗜血杆菌MG50.3Y其他特指的耐药流感嗜血杆菌MG50.3Z未特指的耐药流感嗜血杆菌MG50.55耐多粘菌素的肺炎克雷伯菌MG51.1耐药的肺炎链球菌MG51.1Y其他耐药肺炎链球菌MG51.1Z未特指的耐药肺炎链球菌MG50.25耐多粘菌素的大肠埃希菌MG50.20耐磺胺类或甲氧苄氨嘧啶的大肠埃希菌MG50.0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G50.0Y其他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G50.0Z未特指的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G50.01耐氨基糖甙类抗生素的鲍曼不动杆菌MG50.02耐碳青霉烯的鲍曼不动杆菌MG52检出耐药非革兰氏阴性非革兰氏阳性菌MG52.Y检出其他特指的非革兰氏阴性非革兰氏阳性菌MG52.Z检出未特指的非革兰氏阴性非革兰氏阳性菌MG50.A3耐大环类脂类的志贺菌MG50.81耐多粘菌素类铜绿假单胞菌MG56检出耐多药微生物MG51.10耐青霉素的肺炎链球菌MG50.A2耐三代头孢菌素的志贺菌MG52.0耐药分枝杆菌MG52.0Y其他特指的耐药分枝杆菌MG52.0Z未特指的耐药分枝杆菌MG50.4耐药幽门螺杆菌MG50.4Y其他特指的耐药幽门螺杆菌MG50.4Z未特指的耐药幽门螺杆菌MG55.0耐青蒿素的恶性疟原虫MG50.63耐氟喹诺酮的淋球菌MG52.00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MG50.B耐药弧菌MG50.BY其他耐药弧菌MG50.BZ未特指的耐药弧菌MG50.22耐三代头孢菌素的大肠埃希菌MG54检出耐药真菌MG51.12耐三代头孢菌素的肺炎链球菌MG50.2耐药大肠埃希菌MG50.2Y其他耐药大肠埃希菌MG50.2Z未特指的耐药大肠埃希菌MG50.52耐三代头孢菌素的肺炎克雷伯菌MG50.27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大肠埃希菌MG50.00耐四环素的鲍曼不动杆菌MG50.00在治疗中采用与损伤或伤害有关的肺通气具有病因
MG50.00炭疽1A07 伤寒
1A07.Y其他特指的伤寒1A07.Z未特指的伤寒1A07.0伤寒并发腹膜炎1A07.0鹦鹉热衣原体感染1B40 急性风湿热,未提及心脏受累
1B40.0急性或亚急性风湿性关节炎1B40.Y其他特指的急性风湿热,未提及心脏受累1B40.Z未特指的急性风湿热,未提及心脏受累1C12 百日咳
1C12.0百日咳博德特杆菌性百日咳1C12.Y其他特指的百日咳1C12.Z未特指的百日咳1C12.1副百日咳博德特杆菌引起的百日咳1C12.1Q热1C1A 李斯特菌病
1C1A.0皮肤李斯特菌病1C1A.1李斯特菌脑膜炎或脑膜脑炎1C1A.Y其他特指的李斯特菌病1C1A.Z未特指的李斯特菌病1A09 其他沙门菌感染
1A09.0沙门菌肠炎1A09.Y其他沙门菌引起的其他器官的感染1A09.Z沙门菌感染,未特指的1A72 其他部位的淋球菌感染
1A72.2肛门淋球菌感染1A72.3淋菌性咽炎1A72.4眼淋球菌感染1A72.1直肠淋球菌感染1A72.0肌肉骨骼系统淋球菌感染1A72.Y其他特指部位的淋球菌感染1B94 兔热病
1B94.0溃疡淋巴腺型兔热病[土拉菌病]1B94.Y其他特指的兔热病1B94.Z未特指的兔热病未特指的细菌性肺炎的临床与医学定义及病因说明
临床与医学定义
未特指的细菌性肺炎是指由细菌感染引起的肺部炎症,但具体病原菌尚未明确或难以确定。其病理变化涉及肺泡、细支气管及其周围组织,表现为急性或亚急性的炎症反应。临床上主要特征为发热、咳嗽(常伴有咳痰)、呼吸困难等症状。诊断通常依赖于患者的临床表现结合影像学检查(如胸部X线片或CT)和实验室检测(如血液常规、痰培养等)。
病因学特征
-
病原体种类:
- 未特指的细菌性肺炎可能涉及多种细菌,包括但不限于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流感嗜血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等。这些细菌通过呼吸道吸入进入人体后,在适宜条件下迅速繁殖并引发局部炎症。
-
传播途径:
- 主要传播方式为飞沫传播,即患者或携带者通过咳嗽、打喷嚏等方式将含有病原体的分泌物排出,他人吸入后可能被感染。
- 亦可通过接触污染物体表面间接传播。
-
易感因素:
- 宿主因素:免疫力低下状态是导致未特指细菌性肺炎的关键风险因素之一。这可以是由先天性免疫缺陷、慢性疾病(例如糖尿病、艾滋病)、年龄极端(婴幼儿及老年人)、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等情况引起。
- 环境因素:空气污染、居住条件拥挤、吸烟史等都增加了个体患未特指细菌性肺炎的风险。
- 医疗相关因素:医院内获得性肺炎常见于重症监护病房中的患者,尤其是那些接受机械通气或其他侵入性操作的病人。此外,抗生素滥用造成的耐药菌株出现也是当前面临的重要挑战。
-
继发性感染:
- 某些情况下,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如流感)可作为细菌性肺炎发生的前驱症状,使得原本由病毒感染引发的病症进一步恶化成为细菌性肺炎。
病理机制
- 病原菌定植于下呼吸道后激活局部免疫应答,白细胞浸润导致肺组织损伤;同时,细菌释放毒素及其他代谢产物刺激血管扩张和通透性增加,促进液体渗出至肺间质和肺泡腔内形成炎性渗出液。
- 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肺实变、胸膜炎甚至败血症等并发症。
- 不同类型的细菌引起肺炎的具体病理过程存在差异,但共同点在于均能破坏正常肺结构功能,影响气体交换效率。
请注意,以上内容基于现有可靠资料整理而成,并尽量避免了直接引用特定网站信息以确保数据来源的多样性与权威性。对于更详细的了解或专业指导,请咨询具有执业资格的医护人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