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道合胞病毒引起的肺炎Pneumonia due to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更新时间:2025-06-20 17:52:28
编码CA40.11

关键词

索引词Pneumonia due to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呼吸道合胞病毒引起的肺炎、RSV肺炎、呼吸道合胞病毒性肺炎、呼吸道合胞病毒引起的晚发性肺炎
同义词pneumonia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al、RSV pneumonia

后配组
注:后配组是ICD-11中的组合模式,通过补充内容更精准描述疾病特征或致病原因。此处非完整版本,详细可自行查阅ICD11官网

致因属性
--医院获得性
--社区获得性
 职业相关性
XB5G职业作为辅助因素
XB80非职业相关性
XB17职业作为主要因素
XB17环境性
XB17特发性
位侧
XB17单侧,未特指
XB17左侧
XB17双侧
XB17右侧
发生部位
XB17肺下叶
XB17肺上叶
XB17肺中叶
临床表现
XB17呼吸衰竭,未特指,I型
XB17呼吸衰竭,未特指,II型
XB17急性呼吸衰竭,II型
XB17慢性呼吸衰竭,I型
XB17急性呼吸衰竭,I型
XB17慢性呼吸衰竭,II型

呼吸道合胞病毒引起的肺炎的临床与医学定义及病因说明

临床与医学定义

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RSV)引起的肺炎是一种由RSV感染导致的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以间质性肺炎和毛细支气管炎为主要病理特征。该病可发生于各年龄组,但高危人群集中于2岁以下婴幼儿,尤其是6个月以下婴儿及存在基础疾病的儿童(如早产儿、先天性心肺疾病患者)。感染主要累及细支气管和肺泡上皮,引发炎症反应及气道阻塞,临床表现为咳嗽、喘息、呼吸困难等,重症病例可并发呼吸衰竭。


病因学特征

  1. 病原体特性

    • 呼吸道合胞病毒属于肺炎病毒科(Pneumoviridae),为单链RNA包膜病毒,直径约120-200纳米。其表面F蛋白介导病毒与宿主细胞膜融合,是致病关键。传播途径以飞沫和密切接触为主,病毒在物体表面可存活数小时。
  2. 易感人群

    • 2岁以下婴幼儿因气道狭窄、免疫系统未成熟而极易感,6个月以下婴儿病死率最高。
    • 早产(尤其胎龄<29周)、慢性肺病、先天性心脏病、免疫缺陷等是重症高危因素。
  3. 病理生理机制

    • RSV通过感染呼吸道上皮细胞,引发细胞坏死和脱落,导致黏液分泌增加及气道阻塞。
    • 病毒诱导Th2型免疫应答异常活化,释放IL-4、IL-13等细胞因子,加重气道高反应性和水肿。
    • 严重病例中,病毒直接损伤肺泡上皮细胞,破坏气-血屏障,导致低氧血症。

病理机制

  1. 肺部变化

    • 病理特征为细支气管周围炎性浸润(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为主),伴黏膜水肿及坏死碎片阻塞管腔。
    • 肺泡间隔增厚,可见多核合胞体形成(病毒感染的典型表现),严重者出现肺不张或肺气肿。
    • 长期后遗症罕见,但重症感染可能遗留支气管高反应性或肺功能异常。
  2. 感染进程

    • 潜伏期2-8天后,初期表现为上呼吸道症状(鼻塞、流涕),1-3天内进展为下呼吸道感染。
    • 婴儿常表现为喂养困难、呼吸暂停(<6月龄)或喘息(>6月龄),与支气管高反应性相关。

临床表现

  1. 典型症状

    • 发热(通常≤39℃)、阵发性干咳、喘息、呼吸急促(>60次/分钟)。
    • 特异性体征:呼气相延长、肋间隙/锁骨上窝凹陷、鼻翼扇动;严重时出现发绀、三凹征。
  2. 辅助检查

    •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多正常,淋巴细胞相对增多;CRP一般不升高。
    • 胸片:双肺过度充气伴斑片状肺不张,偶见弥漫性间质浸润,罕见大片实变。
    • 确诊依据:鼻咽拭子抗原快速检测(敏感性>80%)或PCR检测RSV核酸。

参考文献:[1] 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的病因是什么 怎么诊断呼吸道合胞病毒... [2] 关于呼吸道合胞病毒,这些干货知识请收好! [3] 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 [4] 呼吸道合胞病毒性肺炎是什么 [5] 引起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的原因是什么 [6] 合胞病毒肺炎是什么 [7] 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