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偏肺病毒引起的肺炎Pneumonia due to Human metapneumovirus

更新时间:2025-06-20 17:52:28
编码CA40.13

关键词

索引词Pneumonia due to Human metapneumovirus、人类偏肺病毒引起的肺炎、人类偏肺病毒性肺炎
同义词Human metapneumovirus pneumonia、Human metapneumovirus infection resulting in pneumonia
缩写hMPV肺炎、HMPV感染性肺炎
别名偏肺病毒肺炎、人类偏肺病毒感染引起的肺炎

后配组
注:后配组是ICD-11中的组合模式,通过补充内容更精准描述疾病特征或致病原因。此处非完整版本,详细可自行查阅ICD11官网

致因属性
--医院获得性
--社区获得性
 职业相关性
XB5G职业作为辅助因素
XB80非职业相关性
XB17职业作为主要因素
XB17环境性
XB17特发性
位侧
XB17单侧,未特指
XB17左侧
XB17双侧
XB17右侧
发生部位
XB17肺下叶
XB17肺上叶
XB17肺中叶
临床表现
XB17呼吸衰竭,未特指,I型
XB17呼吸衰竭,未特指,II型
XB17急性呼吸衰竭,II型
XB17慢性呼吸衰竭,I型
XB17急性呼吸衰竭,I型
XB17慢性呼吸衰竭,II型

人类偏肺病毒引起的肺炎的临床与医学定义及病因说明

临床与医学定义

人类偏肺病毒(Human Metapneumovirus, HMPV)引起的肺炎是一种由HMPV感染导致的急性呼吸道疾病。HMPV属于肺炎病毒科、偏肺病毒属,是一种有包膜的单股负链RNA病毒。该病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存在,且全年均可发生,但在冬末春初更为常见。HMPV感染主要影响呼吸系统,特别是下呼吸道,可引发一系列从轻微到严重的症状,包括发热、肌痛、流涕、呼吸困难、呼吸急促或喘息等。当感染进展至肺部时,则表现为肺炎症状。


病因学特征

  1. 病毒特性

    • HMPV是一种新近发现但已存在许久的病原体,其基因组结构和生物学特性与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相似。
    • 根据基因型的不同,HMPV可分为A和B两大类,每一大类又进一步分为两个亚型(A1, A2, B1, B2),这些亚型可以同时流行,并且在不同地区和时间点上表现出不同的流行特点。
    • 病毒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受感染者呼吸道分泌物传播,如咳嗽、打喷嚏产生的飞沫,或者通过污染物体表面的手-眼/鼻/口途径传染给他人。
  2. 宿主因素

    • 任何年龄段的人都可能被HMPV感染,但婴幼儿、老年人以及免疫功能低下者更容易发展成重症肺炎。
    • 在儿童中,HMPV是仅次于RSV的重要肺炎致病因子之一;对于成人尤其是老年人来说,虽然多数病例为轻症,但仍有部分患者可能出现严重并发症需要住院治疗。
  3. 环境因素

    • 冬季和早春季节是HMPV感染高发期,这与室内活动增加、通风不良等因素有关。
    • 密闭空间内人员密集度高也是促进病毒传播的一个重要因素。

病理机制

  1. 病毒感染过程

    • HMPV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后,首先感染上皮细胞,在此过程中病毒颗粒附着于靶细胞表面并通过内吞作用进入细胞内部。
    • 病毒复制过程中产生大量子代病毒颗粒,这些新生成的病毒继续感染邻近健康细胞,造成局部炎症反应加剧。
  2. 免疫反应

    • 感染初期,宿主免疫系统试图清除病毒,启动固有免疫应答,包括激活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等抗原呈递细胞,释放多种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以吸引更多的免疫效应细胞到达感染部位。
    • 随着感染的发展,适应性免疫也参与其中,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被激活,前者通过细胞毒性作用杀伤已被病毒感染的细胞,后者则产生特异性抗体来中和病毒。
  3. 组织损伤

    • 强烈的免疫反应可能导致过度炎症,从而引起肺泡壁增厚、间质水肿甚至纤维化改变,最终影响气体交换功能。
    • 同时,病毒本身对肺组织的直接损害以及继发细菌感染也会加重病情。

临床表现

  1. 症状特征

    • 初期多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如发热、咳嗽、咽痛、鼻塞等。
    • 若病情进展,可出现典型的肺炎征象,比如持续高热、剧烈干咳、呼吸困难、胸部不适等。
    • 婴幼儿和老年人由于生理机能较弱,更易发展为重症肺炎,表现为呼吸衰竭、心率加快等症状。
  2. 体征

    • 查体可见双肺听诊有湿啰音或哮鸣音。
    • 严重者可能出现紫绀、低血压等休克前兆。

参考文献:基于权威医学资源,包括但不限于《Lancet Global Health》、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相关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