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或鼻窦囊肿或黏液囊肿Cyst or mucocele of nose or nasal sinus
编码CA0C
关键词
索引词Cyst or mucocele of nose or nasal sinus、鼻或鼻窦囊肿或黏液囊肿、(鼻)窦囊肿 [possible translation]、(鼻)窦黏液囊肿 [possible translation]、(鼻)窦囊肿、(鼻)窦黏液囊肿、上颌窦囊肿、筛窦囊肿、额窦囊肿、鼻窦囊肿、蝶窦囊肿、鼻甲囊肿、鼻窦黏液囊肿、副鼻窦黏液囊肿、鼻甲黏液囊肿
同义词cyst of sinus、mucocele of sinus
别名鼻囊肿、鼻息肉样囊肿、鼻内囊肿、鼻窦粘液囊肿、鼻窦粘液性囊肿、鼻窦黏液性囊肿
鼻或鼻窦囊肿或黏液囊肿的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金标准)
-
必须条件(确诊依据):
- 影像学检查阳性:
- CT扫描显示鼻窦腔内低密度影,边界清晰,常伴有骨壁膨胀。
- MRI检查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有助于区分囊肿与其他病变。
- 影像学检查阳性:
-
支持条件(临床与流行病学依据):
- 典型临床表现:
- 鼻塞:单侧或双侧鼻塞(70%-90%)。
- 头痛:钝痛或胀痛,通常在面部或前额部(50%-70%)。
- 流涕:鼻腔分泌物增多,可能为清水样或脓性(60%-80%)。
- 面部压痛或麻木:局部疼痛或麻木感(30%-50%)。
- 非典型症状:
- 眼部症状:眼球突出、复视、流泪、视力下降等(10%-20%,多见于筛窦和蝶窦囊肿)。
- 嗅觉减退:囊肿影响鼻腔通气,可能导致嗅觉功能下降(10%-20%)。
- 全身伴随症状:发热、乏力等(较少见,通常与感染相关)(5%-10%)。
- 体征:
- 鼻腔检查:可见鼻腔内有隆起的肿块,表面覆有粘膜,中鼻甲或筛泡受压移位(80%-90%)。
- 眼眶受累:眼球移位、眼球运动障碍、眼睑下垂等(20%-30%,多见于筛窦和蝶窦囊肿)。
- 面部变形:囊肿较大时,可能导致面部轮廓改变(10%-20%)。
- 鼻窦骨壁变化:CT或MRI显示鼻窦骨壁变薄或缺损(30%-50%)。
- 上颌窦牙源性囊肿:牙齿异常表现,如牙齿松动、疼痛等(5%-10%,多见于上颌窦囊肿)。
- 颅底受累:蝶窦囊肿可能侵犯颅底,导致神经系统症状(少见,5%以下)。
- 典型临床表现:
-
阈值标准:
- 符合“必须条件”中的影像学检查阳性即可确诊。
- 若无影像学证据,需同时满足以下两项:
- 典型临床表现(鼻塞+头痛/流涕/面部压痛或麻木)。
- 体征检查发现鼻腔内有隆起的肿块或其他典型体征。
二、辅助检查
-
影像学检查:
- CT扫描:
- 判断逻辑:CT扫描是诊断鼻窦囊肿的首选方法,可以清晰显示囊肿的位置、大小及其对周围结构的影响。囊肿表现为低密度影,边界清晰,常伴有骨壁膨胀。
- MRI检查:
- 判断逻辑:MRI对于软组织的分辨率更高,可以更好地显示囊肿的内容物及其对周围结构的压迫情况。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有助于区分囊肿与其他病变。
- CT扫描:
-
内镜检查:
- 判断逻辑:通过内镜可以直接观察囊肿的位置、大小及形态,对于较小的囊肿尤其有用。内镜检查还可以进行活检或穿刺抽吸,进一步明确诊断。
-
穿刺抽吸:
- 判断逻辑:对于较大的囊肿,可以通过穿刺抽吸获取囊肿内容物进行分析,有助于确诊。穿刺抽吸后的内容物通常是透明或淡黄色的黏液。
-
细菌培养:
- 判断逻辑:若囊肿合并感染,可进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指导抗生素治疗。阳性率约为20%-30%。
三、实验室检查的异常意义
-
影像学检查:
- CT扫描阳性:直接确诊鼻窦囊肿,显示囊肿的位置、大小及其对周围结构的影响。
- MRI检查阳性:进一步确认囊肿的内容物及其对周围结构的压迫情况。
-
炎症标志物:
- C反应蛋白(CRP)升高:提示可能存在感染,尤其是当囊肿合并急性炎症时。
- 血沉(ESR)升高:非特异性炎症活动标志,需结合其他指标。
-
病原学检测:
- 细菌培养阳性:若合并感染,细菌培养阳性有助于指导抗生素治疗。
-
内镜检查:
- 发现囊肿:直接观察到囊肿的存在,有助于确定位置和大小。
-
穿刺抽吸:
- 囊肿内容物分析:抽取的囊肿内容物通常是透明或淡黄色的黏液,有助于确诊。
四、总结
- 确诊核心依赖于影像学检查(CT和/或MRI),结合典型症状及体征。
- 辅助检查以影像学检查(CT和MRI)、内镜检查和穿刺抽吸为主,避免依赖单一实验室指标。
- 实验室异常意义需综合解读,重点关联影像学结果和临床表现。
权威依据:《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美国耳鼻喉科学会指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