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特指的皮肤或软组织的产伤Unspecified Birth injury to skin or soft tissues
编码KA43.Z
关键词
索引词Birth injury to skin or soft tissues、未特指的皮肤或软组织的产伤、皮肤或软组织的产伤、皮肤的产伤 NOS、软组织的产伤 NOS
缩写WTFZ-PTCY、WTFZ-PTRZ
别名新生儿皮肤产伤、新生儿软组织产伤、婴儿皮肤产伤、婴儿软组织产伤、分娩引起的皮肤损伤、分娩导致的软组织损伤
后配组 注:后配组是ICD-11中的组合模式,通过补充内容更精准描述疾病特征或致病原因。此处非完整版本,详细可自行查阅ICD11官网
发生部位
--肘部皮肤XA45A6 下肢
XA87M9内踝上区XA2RP7踇趾XA9L52第五趾甲床XA43K6第五趾甲床沟XA0SL7第二趾甲外皮XA4U10第五趾甲板XA90X0小腿近端XA1SM7内踝后区XA4DM3腘窝XA3YG1小腿XA8RH9大腿外侧面XA41K4外踝后区XA67V4踝XA5446第二趾甲周表皮XA2A07足第四趾蹼XA6189第三趾甲床XA1RE3大拇趾趾甲XA3LW9第三趾甲板XA9Y82足外侧缘XA2F64大拇趾甲下皮XA6VJ2大拇趾垫XA3VM6第五趾趾甲XA7J49趾背面XA8HC5第二趾蹼间隙XA4ZB3第四趾甲下皮XA5UE3臀沟XA77E9膝外侧面XA1MM3第三趾侧甲襞XA9UL1第三趾甲半月XA02P2足中部背面XA3WM8足内侧缘XA7GD8大拇趾侧甲襞XA9LB9第三趾蹼间隙XA7GG3第二趾趾甲XA8F87第四趾甲板XA86J0第四跖骨头区XA0183大腿后面XA3C43第五趾垫XA7WP9大拇趾甲外皮XA6AP4踝关节后表面XA65U3第四趾甲床XA0DD8第五趾甲下皮XA9S09膝内侧面XA0HX8大拇趾甲床XA05N7第五跖骨头区XA2PD3第四趾甲半月XA2Y79第四趾甲床沟XA14Y9趾侧XA81N1第一趾蹼间隙XA9E36趾甲XA1WQ6第二趾甲板XA8KL5膝XA1AV3第五趾甲周表皮XA7AM4踝外侧面XA1FL5趾蹼间隙XA4LC9趾XA6TS5第四趾趾甲XA7B22第二趾甲床XA4K86腓肠XA1XM4足底XA4774大拇趾甲周表皮XA7P78踝内侧面XA81Z3前足背面XA9LJ5趾跖面XA3VA7臀部XA3D73第三趾趾甲XA47V8足XA98B3大腿前面XA5JP9第三趾垫XA2V14第一跖骨头区XA8BE2足背XA5S78大腿XA3UC8第三趾甲周表皮XA5HK0足跟XA5151中足XA5U49小腿远端XA9439第二趾甲半月XA2H72第三趾甲下皮XA0SP3第三趾XA6V29第一跖骨头区XA8L19大拇趾甲床沟XA3R99足跟外侧面XA4TQ2转子区XA5ZE2足跟后表面XA4KK7第四趾XA6KE9前足跖面XA0LQ2小腿后表面XA9ZB4大腿上内侧面XA2N02足跟跖面XA38J0第五趾侧甲襞XA64R9大拇趾甲半月XA15P0小腿内侧面XA0XZ8第四趾甲外皮XA1ED1第二趾甲床沟XA9L17膝盖区XA2ZJ7第二趾甲下皮XA2W24第五趾甲外皮XA33X4小腿前表面XA3626第二趾垫XA8DQ2第三趾甲外皮XA3T29足弓XA8ZZ3第二趾XA9316第四趾垫XA0PV4第四趾侧甲襞XA42W4第五趾XA1D83外踝上区XA2484第三趾甲床沟XA47T1大拇趾甲板XA4RR4小腿外侧面XA0HX4第三跖骨头部区域XA99M7后足部XA1YQ6大腿内侧面XA1PK7第五趾甲半月XA1QH8足跟内侧面XA7003第二趾侧甲襞XA40R3第四趾甲周表皮XA2P22第二跖骨头区XA5YL1前足XA5YL1胸部皮肤XA6CW5 头皮
XA4W34顶头皮XA6AL1头皮边缘XA5BY6头顶XA9DZ0颞头皮XA93S9顶头皮边缘XA0WK0额头皮XA26C1颞头皮边缘XA3EK3枕头皮边缘XA0WG9额头皮边缘XA7JE5枕头皮XA7AA6 颈
XA4QS6颈前XA1NS6颈前三角XA0MP5下颌下区XA45K8颈后三角XA2ZF0颈侧XA5TZ1颏下区XA9DQ5锁骨上区XA1M78颈背XA8RA2胸骨上切迹未特指的皮肤或软组织的产伤的临床与医学定义及病因说明
临床与医学定义
未特指的皮肤或软组织的产伤是指在分娩过程中,由机械性外力导致的新生儿皮肤及皮下软组织损伤,且未进一步分类为特定类型(如血肿、撕裂伤等)。此类损伤通常与分娩过程中胎儿通过产道的机械压力或器械助产操作相关。
病因学特征
-
机械性因素:
- 产道压力:胎儿通过产道时,母体骨盆的机械压力可能导致皮肤擦伤、瘀斑或浅表撕裂。
- 器械助产:产钳或胎头吸引器的使用可能直接施加外力于胎儿皮肤或软组织,增加损伤风险。
- 产程异常:急产(宫缩过强)或难产(产程延长)可能导致胎儿组织受压时间过长或压力分布不均。
-
解剖学因素:
- 胎位与先露部位:不同胎位(如头位、臀位)的胎儿,其先露部位(如头部、臀部)的皮肤和软组织更易受损。
- 组织脆弱性:新生儿皮肤角质层薄、真皮层连接松散,皮下脂肪及肌肉发育不完善,易受外力损伤。
-
生物力学因素:
- 胎儿体重与骨盆适配性:巨大儿(体重≥4000g)或母体骨盆狭窄时,分娩阻力增加,可能加重机械性损伤。
- 外力作用方向:斜向或旋转外力(如胎位调整)可能产生剪切力,导致皮肤或软组织分层损伤。
病理机制
-
皮肤损伤:
- 表皮剥脱:角质层与表皮部分缺失,真皮层暴露,常伴少量渗血。
- 真皮层损伤:真皮胶原纤维断裂或毛细血管破裂,表现为瘀斑或血肿。
- 全层撕裂:皮肤全层连续性中断,但未累及深层肌肉或骨骼(需排除特定类型损伤)。
-
软组织损伤:
- 皮下出血:小静脉或毛细血管破裂导致血液积聚于皮下疏松结缔组织。
- 脂肪组织挫伤:外力导致脂肪细胞破裂,释放脂肪酸可能引发局部无菌性炎症反应。
临床表现
- 症状特征:
- 皮肤损伤:擦伤多呈线状红斑,瘀斑边界不清且压之不褪色,浅表撕裂伤边缘整齐。
- 局部体征:损伤区域可能出现肿胀或皮温升高,深部血肿可触及波动感。
- 功能影响:关节周围损伤可能导致被动活动时啼哭加剧,但无主动运动受限(区别于神经损伤)。
参考文献:复禾健康、人人文库、中公教育
(注:本文内容依据ICD-11框架规范表述,避免涉及操作责任或病因推测性描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