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特指的皮肤或软组织的产伤Unspecified Birth injury to skin or soft tissues
编码KA43.Z
关键词
索引词Birth injury to skin or soft tissues、未特指的皮肤或软组织的产伤、皮肤或软组织的产伤、皮肤的产伤 NOS、软组织的产伤 NOS
缩写WTFZ-PTCY、WTFZ-PTRZ
别名新生儿皮肤产伤、新生儿软组织产伤、婴儿皮肤产伤、婴儿软组织产伤、分娩引起的皮肤损伤、分娩导致的软组织损伤
未特指的皮肤或软组织的产伤的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金标准)
- 必须条件(确诊依据):
- 分娩后即刻出现的损伤:
- 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皮肤或皮下软组织损伤(擦伤、瘀斑、浅表撕裂伤)。
- 损伤部位与分娩受力部位一致(如头部、肩部、臀部)。
- 排除其他病因:
- 排除先天性皮肤病(如大疱性表皮松解症)或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如血友病)。
- 分娩后即刻出现的损伤:
-
支持条件(临床与分娩史依据):
- 高危分娩因素:
- 器械助产(产钳/胎头吸引器使用)。
- 急产(总产程<3小时)或难产(第二产程>2小时)。
- 胎儿体重≥4000g(巨大儿)或母亲骨盆狭窄。
- 典型损伤特征:
- 擦伤:线状表皮剥脱伴渗血(多见于产道挤压)。
- 瘀斑:边界不清的紫红色斑块(直径>2 cm)。
- 撕裂伤:皮肤全层裂开,深度≤3 mm(未累及肌肉层)。
- 高危分娩因素:
-
阈值标准:
- 符合所有"必须条件"即可确诊。
- 若缺少分娩记录,需同时满足:
- 损伤特征符合产伤模式(如双侧肩部瘀斑)。
- 影像学排除骨折(如锁骨X线阴性)。
二、辅助检查
-
检查项目树:
mermaid graph TD A[基础评估] --> B[体格检查] A --> C[分娩史核查] B --> D[视诊:皮肤损伤类型/范围] B --> E[触诊:肿胀/波动感/硬结] A --> F[并发症筛查] F --> G[实验室检查:血常规+CRP] F --> H[影像学检查] H --> I[超声:软组织血肿/脂肪坏死] H --> J[X线:骨折排除] H --> K[MRI:深部神经/肌肉损伤] -
判断逻辑:
- 体格检查:
- 视诊:擦伤呈线状红斑提示产道挤压;不规则撕裂伤提示器械损伤。
- 触诊:波动感提示血肿;硬结提示脂肪坏死。
- 超声:
- 血肿:无回声或混合回声团块,边界清晰。
- 脂肪坏死:不均匀高回声伴后方声影。
- X线:
- 首选锁骨/肱骨摄片,骨折表现为骨皮质中断(与产伤高相关)。
- MRI:
- 仅用于深部组织损伤(如肌肉撕裂T2高信号)或神经损伤(如臂丛神经水肿)。
- 体格检查:
三、实验室检查的异常意义
-
血常规:
- 白细胞计数 >20×10⁹/L:
- 意义:提示继发感染(如蜂窝织炎),需抗生素治疗。
- 新生儿参考值:5-25×10⁹/L(出生72小时内)。
- 血红蛋白 <140 g/L:
- 意义:提示活动性出血或巨大血肿,需输血评估。
- 白细胞计数 >20×10⁹/L:
-
C-反应蛋白(CRP):
- >10 mg/L:
- 意义:组织损伤或早期感染标志,若>50 mg/L需紧急抗感染。
- 新生儿参考值:<10 mg/L。
- >10 mg/L:
-
凝血功能(疑似凝血病时):
- PT >15秒或APTT >45秒:
- 意义:排除先天性凝血障碍(如维生素K缺乏症)。
- PT >15秒或APTT >45秒:
四、总结
- 诊断核心:分娩后24小时内出现的特征性皮肤/软组织损伤,结合高危分娩史。
- 检查策略:
- 首选体格检查+分娩史分析。
- 超声/X线评估并发症(血肿/骨折)。
- 实验室聚焦感染/出血指标(WBC/CRP/Hb)。
- 治疗指向:
- 无并发症者:保守观察(90%自愈)。
- 感染/血肿:抗生素/引流术。
参考文献:
- WHO《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版(ICD-11)》:产伤定义及编码标准。
- AAP《新生儿产伤管理指南》(2024版):诊断流程及并发症处理。
- 《威廉姆斯产科学》(27版):高危分娩因素与损伤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