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引器引起的产瘤Chignon due to birth injury
编码KA42.2
关键词
索引词Chignon due to birth injury、吸引器引起的产瘤
缩写产瘤
别名吸引器引起的头皮水肿、胎头吸引器引起的产瘤、吸杯引起的产瘤、吸引器导致的头皮肿胀、吸引器造成的头皮水肿
(KA42.2)吸引器引起的产瘤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
- 金标准:
- 胎头吸引器助产操作史 + 吸杯作用区域特征性局限性肿胀(边界清晰的圆形/椭圆形隆起,质地柔软,按压凹陷性水肿)。
-
必须条件:
- 器械操作史:明确记录真空吸引器使用(负压≥500 mmHg,持续时间≤30分钟)。
- 典型体征:
- 肿胀严格局限在吸杯作用区域(直径2-5cm)。
- 出生后6小时内出现,12小时内开始消退。
-
支持条件:
- 皮肤改变:无破损的皮肤淤青(发生率<20%)。
- 影像学支持:超声显示皮下组织水肿,无血肿或骨膜下积液。
- 排除标准:无颅骨骨折、无凝血功能障碍。
二、辅助检查
-
检查项目树:
├─ 必需检查
│ ├─ 头皮触诊(质地、边界评估)
│ └─ 器械操作记录核查
├─ 鉴别检查
│ ├─ 颅脑超声(鉴别血肿)
│ └─ 凝血功能筛查(排除凝血疾病)
└─ 特殊评估
└─ 产瘤消退动态监测(每4小时记录肿胀范围) -
判断逻辑:
- 头皮触诊:
- 柔软无波动感 → 支持产瘤;硬韧伴波动感 → 需超声排除血肿。
- 颅脑超声:
- 仅真皮层水肿(无液性暗区) → 确诊产瘤;骨膜下积液 → 提示头颅血肿。
- 凝血功能:
- PT/APTT正常 → 排除凝血异常导致的持续性肿胀。
- 头皮触诊:
三、实验室参考值及异常意义
-
实验室检查:
- 凝血四项:
- 参考值:PT 9-13秒,APTT 25-35秒,FIB 2-4 g/L
- 异常意义:若延长提示合并凝血障碍,需排查其他产伤。
- 血常规:
- 参考值:血红蛋白>140 g/L(足月儿),血小板150-450×10⁹/L
- 异常意义:血红蛋白下降需警惕隐匿性出血。
- 凝血四项:
-
影像学阈值:
- 超声皮下水肿厚度:
- 正常吸收阈值:<5mm(出生12小时后持续增厚需重新评估)。
- 超声皮下水肿厚度:
四、诊断流程总结
- 确诊路径:器械助产史 + 吸杯区域特征性肿胀 → 无需额外检查。
- 疑似病例处理:
- 优先超声排除血肿(尤其肿胀持续24小时不消退者)。
- 凝血筛查仅用于肿胀伴皮肤广泛淤斑病例。
参考文献:
- FIGO《器械助产操作指南》(2021)
- 中华医学会《新生儿产伤诊断专家共识》(2020)
- ACOG《新生儿头皮损伤管理指南》(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