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特指的运动神经元病Unspecified Motor neuron disease
编码8B60.Z
关键词
索引词Motor neuron disease、未特指的运动神经元病、运动神经元病、MND[运动神经元病]、Lou Gehrig 病 [possible translation]、匍行性麻痹 [possible translation]、延髓运动神经元病 [possible translation]、延髓综合征 [possible translation]、前角细胞疾病 [possible translation]、遗传性运动神经元病 [possible translation]、前角细胞疾病、Lou Gehrig 病、匍行性麻痹、延髓运动神经元病、延髓综合征、遗传性运动神经元病
缩写MND、运动神经元疾病、运动神经元症
别名肌萎缩侧索硬化泛称、进行性脊髓肌肉萎缩泛称、原发性侧索硬化泛称、进行性延髓麻痹泛称
未特指的运动神经元病(8B60.Z)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
-
金标准:
- 神经电生理检查确诊:肌电图(EMG)显示广泛性神经源性损害(至少两个脊髓节段区域存在纤颤电位、正锐波和运动单位电位减少)。
-
必须条件:
- 核心症状组合:
- 进行性肌肉无力(累及≥2个肢体区域)
- 客观肌萎缩体征(肌肉容积减少≥10%)
- 至少具备以下1项:
- 上运动神经元征象(腱反射亢进/Hoffmann征/巴宾斯基征阳性)
- 下运动神经元征象(肌束震颤/腱反射减弱)
- 排除其他疾病:
- 通过MRI/实验室检查排除多发性硬化、脊髓型颈椎病、副肿瘤综合征等类似疾病。
- 核心症状组合:
-
支持条件:
- 电生理阈值:
- EMG显示≥3个脊髓节段(颈/胸/腰骶)神经源性损害
- 神经传导速度(NCV)感觉神经正常,运动传导速度减慢≤正常值下限70%
- 影像学支持:
- MRI显示锥体束Wallerian变性(T2加权像高信号)
- 基因筛查:
- SOD1/FUS/TARDBP等致病基因突变(阳性率5-10%)
- 电生理阈值:
二、辅助检查项目树
mermaid graph TD A[核心诊断] --> B[神经电生理检查] A --> C[影像学评估] A --> D[实验室筛查] B --> B1(肌电图 EMG) B --> B2(神经传导速度 NCV) C --> C1(脑脊髓MRI) C --> C2(颈椎MRI排除压迫) D --> D1(血清CK检测) D --> D2(脑脊液分析) D --> D3(基因检测)
判断逻辑:
- 肌电图(EMG):
- 阳性标准:静息期纤颤电位+募集相运动单位减少
- 判断逻辑:若≥2区域(如舌肌+肢体肌)阳性,支持MND诊断
- MRI:
- 关键征象:运动皮层/锥体束T2高信号
- 鉴别价值:排除脊髓压迫症(需全脊柱MRI)
- 基因检测:
- 适用人群:早发型(<45岁)或有家族史者
- 结果解读:阳性可确诊遗传性亚型,阴性不排除散发病例
三、实验室参考值的异常意义
-
血清肌酸激酶(CK):
- 参考值:50-200 U/L
- 异常意义:
- 轻度升高(200-500 U/L):反映肌肉慢性损伤
-
500 U/L:需排除肌病(如多发性肌炎)
-
脑脊液检查:
- 蛋白定量:
- 参考值:0.15-0.45 g/L
- 异常意义:>0.6 g/L提示血脑屏障破坏(需排除感染/免疫疾病)
- 细胞计数:
- 参考值:<5×10⁶/L
- 异常意义:升高需排除感染/副肿瘤综合征
- 蛋白定量:
-
基因检测:
- SOD1突变:与快速进展型相关,预后较差
- C9orf72扩展重复:可能伴额颞叶痴呆症状
-
抗神经元抗体:
- 参考值:阴性
- 异常意义:阳性需排查副肿瘤性运动神经元病
四、诊断流程总结
- 核心确诊路径:进行性上/下运动神经元损害症状 + EMG广泛神经源性损害
- 关键鉴别手段:MRI排除结构性病变 + 基因检测分型
- 警示征象:
- 感觉障碍/括约肌功能障碍 → 需重新评估诊断
- CK显著升高(>1000 U/L)→ 优先排查肌病
参考文献:
- WHO《国际疾病分类ICD-11神经疾病分册》
- EFNS《运动神经元病诊断指南》(European Journal of Neurology)
- 《Adams and Victor's Principles of Neurology》(12th 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