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特指的颅外大动脉闭塞或狭窄引起的缺血性脑卒中Cerebral ischaemic stroke due to unspecified occlusion or stenosis of extracranial large artery
编码8B11.50
关键词
索引词Cerebral ischaemic stroke due to unspecified occlusion or stenosis of extracranial large artery、未特指的颅外大动脉闭塞或狭窄引起的缺血性脑卒中、颈内动脉闭塞或狭窄引起的卒中、颅外大动脉血栓引起的缺血性脑卒中、颈总动脉闭塞或狭窄导致的中风
缩写ECA-IC、ECAIS
别名颈内动脉狭窄引起的中风、颅外大动脉闭塞引起的脑卒中、颈动脉狭窄引起的缺血性脑卒中、大脑供血不足导致的缺血性脑卒中
后配组 注:后配组是ICD-11中的组合模式,通过补充内容更精准描述疾病特征或致病原因。此处非完整版本,详细可自行查阅ICD11官网
位侧
--单侧,未特指--左侧--双侧--右侧发生部位
XA9AD7 颈动脉
XA0F61颈动脉体XA1V84颈总动脉XA9EK2颈外动脉XA78C0颈内动脉XA1CW5眼动脉临床表现
8B26 脑血管疾病引起的脑血管综合征
8B26.50单纯运动性腔隙综合征8B26.Y其他特指的脑血管疾病引起的脑血管综合征8B26.Z未特指的脑血管疾病引起的脑血管综合征8B26.5腔隙综合征8B26.5Y其他特指的腔隙综合征8B26.5Z未特指的腔隙综合征8B26.51单纯感觉性腔隙综合征8B26.4大脑后动脉综合征8B26.1小脑卒中综合征8B26.2大脑中动脉综合征8B26.0脑干卒中综合征8B26.3大脑前动脉综合征 麻痹症状
MB53.2痉挛性偏瘫MB51双上肢瘫痪MB51.Z未特指的双上肢瘫痪MB56截瘫MB55.0下肢弛缓性单瘫MB57.3骶段脊髓损伤功能平面MB54上肢单瘫MB54.Z未特指的上肢单瘫MB53.1松弛性偏瘫MB55.1下肢痉挛性单瘫MB50.1痉挛性四肢瘫痪MB53偏瘫MB53.Z未特指的偏瘫MB54.0上肢弛缓性单瘫MB57.2腰段脊髓损伤功能平面MB5Y其他特指的麻痹症状MB5Z未特指的麻痹症状MB54.1上肢痉挛性单瘫MB57脊髓损伤功能平面MB57.Y其他特指的脊髓损伤功能平面MB57.Z未特指的脊髓损伤功能平面MB51.1双上肢痉挛性瘫痪MB57.0颈段脊髓损伤功能平面MB57.1胸段脊髓损伤功能平面MB51.0双上肢弛缓性瘫痪MB55下肢单瘫MB55.Z未特指的下肢单瘫MB50四肢瘫痪MB50.Z未特指的四肢瘫痪MB50.0弛缓性四肢瘫痪MB53.0交替性偏瘫MB52双下肢瘫痪未特指的颅外大动脉闭塞或狭窄引起的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与医学定义及病因说明
临床与医学定义
未特指的颅外大动脉闭塞或狭窄引起的缺血性脑卒中(ICD-11代码:8B11.50)是一种由于颅外的大动脉,如颈内动脉或椎动脉等发生狭窄或闭塞,导致脑部供血不足,进而引发局灶性或弥漫性的神经功能缺损。这种类型脑卒中是因为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或其他因素引起血管腔径减少,从而限制了对大脑相应区域的血液供应,造成局部脑组织因缺血、缺氧而坏死。此类脑卒中属于脑血管疾病的一种,是神经系统急症,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
病因学特征
-
动脉粥样硬化机制:
- 颅外大动脉的动脉粥样硬化是最常见的原因,其病理基础在于血管壁脂质沉积、纤维化以及钙化等改变,最终导致管腔狭窄甚至完全闭塞。这会阻碍正常的血流通过,使得远端脑组织得不到充分灌注。
-
血栓形成与栓塞:
- 血栓可直接在已经存在病变基础上形成的动脉内形成(原位血栓),或是由心脏源性栓子脱落沿血液循环到达颅内并阻塞较小分支(心源性栓塞)。两种情况均能迅速切断某一区域的血供,触发急性缺血事件。
-
其他潜在因素:
- 除了上述主要机制外,某些少见情况下还可能涉及血管炎症反应、先天性异常、创伤后并发症等因素参与致病过程。
病理机制
-
局部脑组织损伤:
- 当供给特定脑区的主要动脉受到阻断时,该区域内细胞首先经历能量代谢障碍,随后出现不可逆损害。受损程度取决于缺血时间长短以及侧支循环状况;长时间严重缺血会导致广泛脑实质坏死。
-
神经功能障碍:
- 根据受累部位不同,患者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感觉运动障碍、言语障碍乃至意识水平下降等症状。这些症状反映了受影响脑区的功能丧失,并且往往具有突发性和持久性特点。
临床表现
- 症状特征:
- 突发性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包括但不限于偏瘫(一侧肢体无力)、感觉异常、失语症、视觉障碍等。
- 头痛与头晕:少数病例可能伴有轻微头痛或眩晕感,但并非所有患者都会表现出典型症状。
- 认知功能变化:部分重症患者可能会经历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
通过准确理解这类疾病的定义及其背后的复杂机理,对于促进早期识别、快速干预以及改善患者预后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基于以上信息来源整理而成,具体文献包括但不限于《中华神经科杂志》及相关临床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