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特指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Unspecified 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
编码2A3Z
关键词
索引词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未特指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骨髓增生异常、骨髓造血异常综合征、脊髓发育不良、脊髓发育不良NOS、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骨髓增生异常贫血、前髓细胞白血病、前白血病、前白血病综合征、MDS[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骨髓细胞生成障碍综合征
缩写MDS
别名骨髓增生异常综合证、骨髓发育不良综合症、骨髓增生障碍综合症
未特指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金标准)
- 必须条件(确诊依据):
- 持续性血细胞减少:外周血至少一系持续减少(血红蛋白<100 g/L,中性粒细胞<1.8×10⁹/L,血小板<100×10⁹/L)且持续≥4个月(排除其他原因)。
- 骨髓病态造血:骨髓涂片显示≥10%的细胞系存在形态学发育异常(红系:巨幼样变、核出芽;粒系:颗粒减少、核分叶异常;巨核系:微小巨核细胞)。
-
金标准(确诊依据):
- 克隆性异常证据:
- 骨髓细胞遗传学检测显示典型MDS相关核型异常(如-7/7q-、-5/5q-、+8、20q-等)。
- 分子生物学检测确认MDS相关驱动基因突变(TP53、SF3B1、TET2等)。
- 克隆性异常证据:
-
支持条件(临床与实验室依据):
- 原始细胞比例:骨髓原始细胞比例<5%(WHO 2022标准)。
- 排除其他疾病:需排除药物反应、慢性炎症、维生素B12/叶酸缺乏等继发性血细胞减少。
-
阈值标准:
- 确诊需同时满足以下条件:
- 符合"必须条件"中的血细胞减少及病态造血。
- 存在克隆性异常证据(细胞遗传学或分子生物学)。
- 若无克隆性证据,需满足:
- 持续血细胞减少≥6个月。
- 排除所有其他可能病因。
- 确诊需同时满足以下条件:
二、辅助检查
-
检查项目树:
┌──血液学检查
│ ├──全血细胞计数(含网织红细胞)
│ └──外周血涂片(形态学分析)
├──骨髓评估
│ ├──骨髓穿刺涂片(细胞形态学)
│ ├──骨髓活检(组织病理学)
│ └──流式细胞术(免疫表型分析)
├──遗传学检测
│ ├──染色体核型分析(G显带)
│ └──二代测序(NGS,检测基因突变)
└──鉴别检查
├──血清维生素B12/叶酸检测
└──铁代谢指标(血清铁、铁蛋白) -
判断逻辑:
- 血常规异常:单系或多系进行性减少提示MDS可能,需结合外周血涂片寻找病态细胞。
- 骨髓病态造血:≥10%细胞系发育异常是核心诊断依据,但需排除反应性改变。
- 染色体异常:-7/7q-、-5/5q-等特异性核型具有诊断价值。
- 基因突变:TP53突变提示预后不良,SF3B1突变与环形铁粒幼红细胞增多相关。
三、实验室参考值的异常意义
-
血常规异常:
- 血红蛋白<100 g/L:需排除溶血性贫血、营养性贫血后考虑无效造血。
- 血小板<50×10⁹/L:提示巨核系发育异常,出血风险显著增加。
-
骨髓检查:
- 环形铁粒幼红细胞≥15%:伴SF3B1突变可诊断MDS伴环形铁粒幼红细胞(MDS-RS)。
- 原始细胞比例5%-19%:提示向AML进展的高危状态(需重复骨髓确认)。
-
遗传学异常:
- 复杂核型(≥3异常):预后极差,中位生存期<1年。
- TP53突变(VAF≥10%):与治疗抵抗和快速进展相关。
-
血清标志物:
- 铁蛋白>1000 μg/L:需排除继发性铁过载,可能提示输血依赖。
- 乳酸脱氢酶(LDH)升高:提示细胞更新加速,与疾病进展相关。
四、总结
- 诊断核心:需结合持续血细胞减少、骨髓病态造血及克隆性证据三要素。
- 分层诊断:根据IPSS-R评分系统整合细胞遗传学、原始细胞比例等参数进行危险分层。
- 动态监测:对未达诊断标准但高度可疑者,建议每3-6个月复查骨髓及基因检测。
参考文献:
WHO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分类(2022修订版)
NCCN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临床实践指南(2023.v2)
《Blood》关于MDS分子发病机制的研究综述(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