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治性血细胞减少症伴多系病态造血Refractory cytopenia with multi-lineage dysplasia

更新时间:2025-06-18 11:28:16
编码2A34

关键词

索引词Refractory cytopenia with multi-lineage dysplasia、难治性血细胞减少症伴多系病态造血、难治性贫血伴多系病态造血、难治性贫血伴转化中的原始细胞过多、难治性贫血伴转化中的铁粒幼细胞
同义词Refractory anaemia with multi-lineage dysplasia
缩写RCMD

(2A34)难治性血细胞减少症伴多系病态造血的核心症状与体征


症状(主观感受)

典型症状

  1. 进行性乏力与贫血相关症状
    • 疲劳、活动耐力下降(发生率:高,80%-90%),与慢性贫血直接相关(血红蛋白<100 g/L)。
    • 面色苍白、头晕(发生率:70%-85%)。
  2. 感染倾向
    • 反复发热、口腔溃疡或呼吸道感染(发生率:中,40%-60%),因中性粒细胞减少(<1.5×10⁹/L)。
  3. 出血倾向
    • 皮肤瘀点、鼻出血或牙龈出血(发生率:中,30%-50%),与血小板减少(<100×10⁹/L)相关。

非典型症状

  1. 无症状性血细胞减少
    • 约10%-20%患者早期仅通过血常规检查发现异常,无明显主观不适(见于轻度病程者)。
  2. 体重减轻或盗汗
    • 非特异性全身症状(发生率:低,10%-15%),可能与慢性炎症状态相关。

体征(客观检测结果)

典型体征

  1. 外周血细胞减少
    • 双系或全血细胞减少(发生率:100%,诊断必需条件):
      • 血红蛋白<100 g/L(90%-95%)。
      • 中性粒细胞<1.8×10⁹/L(70%-80%)。
      • 血小板<100×10⁹/L(60%-75%)。
  2. 骨髓发育异常
    • 多系病态造血(发生率:100%):
      • 红系:巨幼样变、核碎裂(≥10%红系前体细胞异常)。
      • 粒系:颗粒减少、假性Pelger-Huet畸形(≥10%粒系异常)。
      • 巨核系:微小巨核细胞或核分叶异常(≥10%巨核系异常)。

非典型体征

  1. 脾脏轻度肿大
    • 发生率低(5%-10%),触诊或影像学可发现。
  2. 无肝/淋巴结肿大
    • 区别于其他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特异性阴性体征)。

实验室与遗传学特征

  1. 骨髓细胞遗传学异常
    • 染色体5q-、7号单体等(发生率:40%-50%),与疾病进展风险相关(《Leukemia》2003年研究)。
  2. 原始细胞比例
    • 骨髓原始细胞<5%(诊断关键指标),若≥5%需排除RAEB亚型(WHO标准)。
  3. 铁代谢指标
    • 血清铁蛋白升高(发生率:60%-70%),但无环状铁粒幼细胞增多(区别于RARS)。

注释

  • 进展风险:约15%-20%患者最终转化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与复杂核型或TP53突变相关(《Blood》2016年指南)。
  • 鉴别要点:需排除营养性贫血、自身免疫性疾病及药物继发性血细胞减少。

数据来源

  • 《Leukemia》1996年研究(RCMD临床特征分析)
  • WHO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分类(2016版)
  • 《Blood》关于MDS预后的多中心队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