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后吸收障碍性骨质疏松Postsurgical malabsorption osteoporosis

更新时间:2025-06-18 11:35:36
编码FC01.A

关键词

索引词Postsurgical malabsorption osteoporosis、手术后吸收障碍性骨质疏松、操作后吸收障碍性骨质疏松
同义词post-surgical malabsorption osteoporosis、postprocedural malabsorption osteoporosis
缩写术后吸收障碍性OP、术后吸收障碍OP
别名手术后营养不良性骨质疏松、手术后钙吸收不良引起的骨质疏松、胃肠道手术后骨质疏松、部分或全胃切除术后骨质疏松、小肠切除术后骨质疏松、短肠综合征相关骨质疏松、消化道手术后骨质流失症

(FC01.A)手术后吸收障碍性骨质疏松的核心症状与体征


症状(主观感受)

  1. 骨折风险显著增加

    • 患者即使在轻微外力作用下(如咳嗽、跌倒)即可发生骨折,常见于脊椎、髋部和腕部(临床常见,约60%-80%)。
    • 文献支持:术后钙吸收障碍导致骨强度下降,骨折风险较普通人群高2-3倍(基于丁香园《骨质疏松症》临床观察数据)。
  2. 慢性背痛

    • 多由椎体压缩性骨折引起,表现为持续性钝痛或活动后加重(高发,70%-90%)。
    • 疼痛常集中在胸腰段,可能与脊柱力学改变相关。
  3. 身高缩短与驼背

    • 因多节段椎体塌陷导致脊柱后凸畸形,身高平均减少3-5cm(较常见,50%-70%)。

体征(客观检测结果)

  1. 生化指标异常

    • 低血钙、低血磷:小肠吸收障碍导致血清钙、磷水平低于正常范围(高发,80%-90%)。
    • 维生素D缺乏:25-羟基维生素D[25(OH)D]浓度常<20ng/mL(严重缺乏,90%以上病例)。
  2. 骨密度显著降低

    • 双能X线吸收法(DXA)显示腰椎或髋部骨密度T值≤-2.5(诊断金标准,普遍存在)。

影像学特征

  1. X线/CT表现

    • 椎体压缩性骨折:椎体前缘高度丢失,呈楔形或双凹形改变(常见,60%-80%)。
    • 骨小梁稀疏:松质骨区域骨小梁变细、断裂,皮质骨变薄(高发,90%以上)。
  2. MRI特征

    • 骨髓水肿:急性骨折时T2加权像可见椎体内高信号(特异性高,但仅见于急性期)。

实验室特征

  1. 骨代谢标志物异常
    • 骨吸收标志物升高:如血清Ⅰ型胶原羧基端肽(CTX)、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5b)等(高转换型,70%-90%)。
    • 骨形成标志物降低:如骨钙素(OC)、碱性磷酸酶(ALP)等(成骨活动受抑制,50%-70%)。

总结

手术后吸收障碍性骨质疏松以骨折风险高生化钙磷失衡骨密度显著下降为核心特征。影像学表现为椎体压缩性骨折和骨小梁结构破坏,实验室检查明确钙磷代谢异常及高骨吸收状态。临床需结合手术史(如胃肠切除术)及营养状态综合评估。

参考文献

  • ICD-11 官方定义(FC01.A类目)
  • 丁香园《骨质疏松症》临床诊疗指南
  • 人人文库《骨折术后骨质疏松的评估与管理》病例数据分析

注:几率描述基于临床观察数据,因缺乏大规模流行病学研究,部分数据采用相对发生率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