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后凸Kyphosis
编码FA70.0
关键词
索引词Kyphosis、脊柱后凸、姿势性脊柱后凸、病因未明的脊柱后凸、原发性脊柱后凸、特发性脊柱后凸、病因明确的脊柱后凸、继发性脊柱后凸、神经源性脊柱后凸、松果体病性脊柱后凸、肌源性脊柱后凸、退行性脊柱后凸、表现为脊柱后凸的综合征、骨质疏松性脊柱后凸、感染后脊柱后凸、创伤后脊柱后凸、手术后脊柱后凸、平背综合征、平背、平背综合征,脊柱多部位、平背综合征,枕寰枢部、平背综合征,颈部、平背综合征,颈胸部、平背综合征,胸部、平背综合征,胸腰部、平背综合征,腰部、平背综合征,腰骶部、平背综合征,骶或骶尾部、姿势性脊柱后凸,脊柱多部位、姿势性脊柱后凸,枕-寰枢部、姿势性脊柱后凸,颈部、姿势性脊柱后凸,颈胸部、姿势性脊柱后凸,胸部、姿势性脊柱后凸,胸腰部、姿势性脊柱后凸,腰部、姿势性脊柱后凸,腰骶部、姿势性脊柱后凸,骶或骶尾部
同义词postural kyphosis
缩写PK、后凸
别名脊柱向后弯曲
后配组 注:后配组是ICD-11中的组合模式,通过补充内容更精准描述疾病特征或致病原因。此处非完整版本,详细可自行查阅ICD11官网
发生部位
XA5J55 脊柱
XA1WL4第四胸椎棘突XA8AX7第一腰椎弓XA9A53第四腰椎XA28A7第五胸椎弓XA5W02齿突XA38A4第四腰椎棘突XA2W05第三颈椎XA7UP5第一胸椎弓XA62Y3第七胸椎体XA5886第五腰椎体XA8W16第六颈椎弓XA2Y58椎间盘XA3G24第三腰椎弓XA2D62第十二胸椎棘突XA24X7第四颈椎弓XA91J0第十一胸椎体XA10M1纤维环XA60Z0第六颈椎棘突XA7MS2脊椎XA59Y3第七胸椎XA9N69第九胸椎弓XA8E13T9-T10胸椎间盘或椎间隙XA2VV9第二胸椎弓XA3RE9第四颈椎XA7CH7第四腰椎弓XA98R9第十一胸椎弓XA2GH9第二腰椎XA3PL7第八胸椎弓XA41U9第三胸椎棘突XA7117T7-T8胸椎间盘或椎间隙XA5SW1第九胸椎棘突XA3F93第一胸椎XA6T61第二胸椎棘突XA7RD5L1-L2腰椎间盘或椎间隙XA1R53第六胸椎棘突XA0C31第四胸椎XA7LF7第十胸椎弓XA5S79第六颈椎XA0AV7第十胸椎XA9641第五腰椎XA54G1第七胸椎弓XA2JV2第五腰椎弓XA45S2第六胸椎XA3GT0第四颈椎体XA02R1椎间盘或椎间隙XA0TL0第三腰椎体XA1Z15第三胸椎XA8NQ5第八胸椎XA7PD1T5-T6胸椎间盘或椎间隙XA1BS2第五颈椎体XA3291第一腰椎XA9PW9T8-T9胸椎间盘或椎间隙XA0449第五胸椎棘突XA1CQ7第七胸椎棘突XA7122第十胸椎棘突XA9Q12第六颈椎体XA6HY9T10-T11胸椎间盘或椎间隙XA7T69第十一胸椎XA3N97第三腰椎XA54S5腰椎间盘或椎间隙XA22W3第四胸椎弓XA8PH0第一胸椎体XA16L1C6-C7颈椎间盘或椎间隙XA1X49C5-C6颈椎间盘或椎间隙XA51V4第三颈椎弓XA2X21第九胸椎体XA69W5第十二胸椎XA5079第二腰椎体XA3623C4-C5颈椎间盘或椎间隙XA8W59第五胸椎体XA3PH5第五胸椎XA5JX9第八胸椎体XA2FY7第五颈椎棘突XA2SG0C7-T1胸椎间盘或椎间隙XA1401第十二胸体XA0KQ4第一颈椎后弓XA1F44L3-L4腰椎间盘或椎间隙XA1AX4第一胸椎棘突XA9C12第五颈椎XA9Z06C1-C2颈椎间盘或椎间隙XA9E61第一腰椎体XA6E88胸椎XA8QS0第二胸椎XA2SM3第三胸椎弓XA54R2L5-S1腰骶椎间盘或椎间隙XA8DG2L2-L3腰椎间盘或椎间隙XA92Q6第十一胸椎棘突XA6KQ8T2-T3胸椎间盘或椎间隙XA34U8第七颈椎XA1JS3第七颈椎体XA0NE8T4-T5胸椎间盘或椎间隙XA2N96L4-L5腰椎间盘或椎间隙XA4U01第一腰椎棘突XA35A0第三胸椎体XA97A4T12-L1胸腰椎间盘或椎间隙XA9ZW8颈椎XA4V28尾骨XA14W3骶骨XA6CX2T3-T4胸椎间盘或椎间隙XA1PJ5第五颈椎弓XA4UV1第三颈椎体XA8CG0第三颈椎棘突XA94K2C3-C4颈椎间盘或椎间隙XA4TP2T6-T7胸椎间盘或椎间隙XA0YY2第六胸椎体XA15N3第十二胸椎弓XA75V3第四颈椎棘突XA1304第一颈椎侧块XA29X2第六胸椎弓XA2XE8寰椎XA18M2C2-C3颈椎间盘或椎间隙XA3J42第四胸椎体XA3E70第九胸椎XA6VP6第十胸椎体XA8D30颈椎间盘或颈椎间隙XA3Z42第二胸椎体XA1N54胸椎间盘或椎间隙XA1SD8第八胸椎棘突XA4722T1-T2胸椎间盘或椎间隙XA4PS3第五腰椎棘突XA52T1第二腰椎棘突XA91D7第七颈椎突起XA80X7第三腰椎棘突XA05M5第七颈椎弓XA0D60腰椎XA8WM9髓核XA4145第四腰椎体XA24M1第二腰椎弓XA17N0枢椎XA5LG2T11-T12胸椎间盘或椎间隙临床表现
XA5LG2结构改变引起的慢性继发性肌肉骨骼疼痛脊柱后凸的临床与医学定义及病因说明
临床与医学定义
脊柱后凸,俗称驼背,是一种脊柱矢状面过度向后弯曲导致背部隆起、躯干前倾的解剖畸形。在X线侧位片上,正常胸椎生理性后凸角度范围为20°-40°(不同测量方法存在差异),当胸椎后凸角持续性超过50°或颈椎/腰椎出现反常后凸时,可诊断为病理性脊柱后凸。该畸形可分为功能性(可逆性)与结构性(器质性)两大类。
病因学特征
-
先天性因素:
- 先天性脊柱后凸多源于椎体形成障碍(如半椎体)或分节异常(如椎体间骨性连接),也可继发于全身性骨骼发育异常疾病(如黏多糖贮积症IV型/Morquio综合征)。婴幼儿期即可显现,常伴随脊柱侧凸及其他系统畸形。
-
姿势性因素:
- 长期不良姿势(如过度低头、含胸)引起的肌肉疲劳和韧带松弛可导致功能性后凸,常见于青少年,早期通过体位调整可部分纠正。
-
创伤性因素:
- 椎体压缩性骨折(尤其胸腰段)后未恢复解剖对位,或椎体生长板损伤影响发育,均可造成进行性后凸畸形。严重创伤可能合并脊髓损伤。
-
感染性因素:
- 脊柱感染(如结核性脊柱炎、化脓性脊柱炎)破坏椎体及椎间盘结构,导致椎体塌陷和节段性后凸,常伴椎旁脓肿形成。
-
代谢性骨病:
- 骨质疏松引起的多节段椎体压缩骨折是老年性后凸(Dowager’s hump)的主因;骨软化症、成骨不全等疾病亦可降低椎体抗压强度。
-
神经肌肉疾病:
- 肌肉张力异常(如脑性瘫痪)、肌力减退(如肌营养不良症)或神经支配失衡(如脊髓损伤)导致脊柱动态稳定性丧失,最终形成固定性后凸。
-
退行性病变:
- 椎间盘退变导致椎间隙高度丢失、椎体前缘骨赘增生及小关节增生,形成退行性后凸,多见于下颈椎和胸腰段。
-
其他病因:
- 肿瘤(如椎体血管瘤、转移瘤)、放疗后骨坏死、强直性脊柱炎晚期脊柱强直畸形、医源性因素(如椎板切除术后)等。
病理机制
-
解剖结构破坏:
- 先天性病例以椎体形态异常(楔形变、蝴蝶椎)为主;获得性病例多源于椎体高度丢失(骨折、感染)或椎间盘-韧带复合体支撑功能减退。
-
生物力学代偿失调:
- 脊柱前柱(椎体、椎间盘)承受压应力增加,后柱(椎弓、小关节)承受张应力,异常应力分布加速椎体楔形变和椎间隙狭窄,形成“后凸进展-生物力学恶化”恶性循环。
-
骨代谢与重塑异常:
- 骨质疏松患者破骨活动亢进导致骨小梁微结构破坏,椎体抗压强度下降,轻微外力即可引发终板凹陷或椎体压缩,多节段受累时后凸显著。
-
神经肌肉调控障碍:
- 躯干伸肌群(竖脊肌)与屈肌群(腹肌)力量失衡,或本体感觉异常导致姿势控制能力下降,均可加剧后凸进展。
临床表现
-
形态学特征:
- 胸椎后凸者可见上背部弧形隆起,颈椎后凸表现为“垂头征”,腰椎后凸导致骨盆前倾代偿。严重者可见肋骨挤压征(“razor-back” deformity)。
-
症状谱:
- 轻症可无症状;中重度患者出现背痛(机械性疼痛或神经根性疼痛)、活动受限;胸椎后凸>70°可能限制肺扩张,导致限制性通气障碍。
-
神经并发症:
- 后凸顶点区域脊髓受压可引起下肢痉挛性瘫痪、感觉障碍或神经源性跛行;圆锥马尾受压导致大小便失禁或鞍区麻木(需急诊手术干预)。
参考文献:根据搜索结果综合整理,具体来源包括但不限于《巢内网》、《杏林普康》、《39健康网》等。
